前文中我们介绍了应用程序通过使用虚拟文件系统VFS提供的接口,来控制字符驱动程序,完成字符驱动设备的open、close、read、write操作。但是如果我们想进行除此以外的其他操作,拓展一些file_operations给出的接口中没有的自定义功能,则需要使用到ioctl()函数。

一、应用程序中的ioctl接口

首先,我们需要规定一些命令码,这些命令码在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中需要保持一致。应用程序只需向驱动程序下发一条指令码,用来通知它执行哪条命令。如何解读这条指令和怎么实现相关操作,就是驱动程序自己要做的事。

应用程序的接口函数为ioctl,参考官方文档,函数原型为

#include

int ioctl(int fd, unsigned long request, ...);

下面我们解释各个参数的含义。 1)fd是文件描述符。当我们的设备作为特殊文件被open()函数打开后,会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通过操作这个文件描述符达到操作设备文件的目的。

2)request是命令码,应用程序通过下发命令码来控制驱动程序完成对应操作。

3)第三个参数“…”是可变参数arg,一些情况下应用程序需要向驱动程序传参,参数就通过ag来传递。ioctl函数中的“…”只能传递一个参数,但内核不会检查这个参数的类型。那么,就有两种传参方式:只传一个整数,传递一个指针。

如果ioctl执行成功,它的返回值就是驱动程序中ioctl接口给的返回值,驱动程序可以通过返回值向用户程序传参。但驱动程序最好返回一个非负数,因为用户程序中的ioctl运行失败时一定会返回-1并设置全局变量errorno。

errono不同的值代表的含义如下:

EBADF:fd是一个无效的文件描述符。 EFAULT:在arg是指针的前提下,argp指向一个不可访问的内存空间。 EINVAL:request或argp是无效的。 ENOTTY:fd没有关联到一个字符特殊设备,或该request不适用于文件描述符fd引用的对象类型。(说人话就是fd没有指向一个字符设备,或fd指向的文件不支持ioctl操作)

因此,在用户空间调用ioctl时,可以使用如下的错误判断处理。包括的两个头文件,string.h声明了strerror函数,errno.h定义了错误码errno。

#include

#include

int ret;

ret = ioctl(fd, MYCMD);

if (ret == -1)

printf("ioctl: %s\n", strerror(errno));

二、驱动程序中的ioctl接口

在驱动程序的ioctl函数体中,实现了一个switch-case结构,每一个case对应一个命令码,case内部是驱动程序实现该命令的相关操作。

ioctl的实现函数要传递给file_operations结构体中对应的函数指针,函数原型为

#include

long (*unlocked_ioctl) (struct file * fp, unsigned int request, unsigned long args);

long (*compat_ioctl) (struct file * fp, unsigned int request, unsigned long args);

unlocked_ioctl在无大内核锁(BKL)的情况下调用。64位用户程序运行在64位的kernel,或32位的用户程序运行在32位的kernel上,都是调用unlocked_ioctl函数。

compat_ioctl是64位系统提供32位ioctl的兼容方法,也在无大内核锁的情况下调用。即如果是32位的用户程序调用64位的kernel,则会调用compat_ioctl。如果驱动程序没有实现compat_ioctl,则用户程序在执行ioctl时会返回错误Not a typewriter。

另外,如果32位用户态和64位内核态发生交互时,第三个参数的长度需要保持一致,否则交互协议会出错。

int (*ioctl) (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file *fp, unsigned int request, unsigned long args);

在2.6.35.7及以前的内核版本中,file_operations还定义了ioctl()接口,与unlocked_ioctl是等价的。但是在2.6.36以后就不再支持这个接口,全部使用unlocked_ioctl了。

以上函数参数的含义如下。 1)inode和fp用来确定被操作的设备。 2)request就是用户程序下发的命令。 3)args就是用户程序在必要时传递的参数。

返回值:可以在函数体中随意定义返回值,这个返回值也会被直接返回到用户程序中。通常使用非负数表示正确的返回,而返回一个负数系统会判定为ioctl调用失败。

三、用户与驱动之间的ioctl协议构成

也就是request或cmd,本质上就是一个32位数字,理论上可以是任何一个数,但为了保证命令码的唯一性,linux定义了一套严格的规定,通过计算得到这个命令吗数字。linux将32位划分为四段,如下图。 含义如下。

1)dir,即direction,表示ioctl命令的访问模式,分为无数据(_IO)、读数据(_IOR)、写数据(_IOW)、读写数据(_IOWR)四种模式。

2)type,即device type,表示设备类型,也可翻译成“幻数”或“魔数”,可以是任意一个char型字符,如’a’、‘b’、‘c’等,其主要作用是使ioctl命令具有唯一的设备标识。不过在内核中’w’、‘y’、'z’三个字符已经被使用了。

3)nr,即number,命令编号/序数,取值范围0~255,在定义了多个ioctl命令的时候,通常从0开始顺次往下编号。

4)size,涉及到ioctl的参数arg,占据13bit或14bit,这个与体系有关,arm使用14bit。用来传递arg的数据类型的长度,比如如果arg是int型,我们就将这个参数填入int,系统会检查数据类型和长度的正确性。

在上面的四个参数都需要用户自己定义,linux系统提供了宏可以使程序员方便的定义ioctl命令码。

include/uapi/asm-generic/ioctl.h

--------------------------------------------

/* used to create numbers */

#define _IO(type,nr) _IOC(_IOC_NONE,(type),(nr),0)

#define _IOR(type,nr,size) _IOC(_IOC_READ,(type),(nr),(_IOC_TYPECHECK(size)))

#define _IOW(type,nr,size) _IOC(_IOC_WRITE,(type),(nr),(_IOC_TYPECHECK(size)))

#define _IOWR(type,nr,size) _IOC(_IOC_READ|_IOC_WRITE,(type),(nr),(_IOC_TYPECHECK(size)))

分别对应了四个dir: _IO(type, nr):用来定义不带参数的ioctl命令。 _IOR(type,nr,size):用来定义用户程序向驱动程序写参数的ioctl命令。 _IOW(type,nr,size):用来定义用户程序从驱动程序读参数的ioctl命令。 _IOWR(type,nr,size):用来定义带读写参数的驱动命令。

当然了,系统也定义反向解析ioctl命令的宏。

include/uapi/asm-generic/ioctl.h

--------------------------------------------

/* used to decode ioctl numbers */

#define _IOC_DIR(nr) (((nr) >> _IOC_DIRSHIFT) & _IOC_DIRMASK)

#define _IOC_TYPE(nr) (((nr) >> _IOC_TYPESHIFT) & _IOC_TYPEMASK)

#define _IOC_NR(nr) (((nr) >> _IOC_NRSHIFT) & _IOC_NRMASK)

#define _IOC_SIZE(nr) (((nr) >> _IOC_SIZESHIFT) & _IOC_SIZEMASK

四、ioctl使用的简单实例——整数传参

本例中,我们让ioctl传递三个命令,分别是一个无参数、写参数、读参数三个指令。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两个头文件,命名为ioctl_test.h和user_ioctl.h,用来分别定义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下的命令码协议。两个头文件中除了引用不同的头文件外,其他内容需要完全一致,以保证协议的一致性。

我们使用字符’a’作为幻数,三个命令的作用分别是用户程序让驱动程序打印一句话,用户程序从驱动程序读一个int型数,用户程序向驱动程序写一个int型数。

ioctl_test.h

#include

#define CMD_IOC_MAGIC 'a'

#define CMD_IOC_0 _IO(CMD_IOC_MAGIC, 0)

#define CMD_IOC_1 _IOR(CMD_IOC_MAGIC, 1, int)

#define CMD_IOC_2 _IOW(CMD_IOC_MAGIC, 2, int)

user_ioctl.h

#include

#define CMD_IOC_MAGIC 'a'

#define CMD_IOC_0 _IO(CMD_IOC_MAGIC, 0)

#define CMD_IOC_1 _IOR(CMD_IOC_MAGIC, 1, int)

#define CMD_IOC_2 _IOW(CMD_IOC_MAGIC, 2, int)

编写驱动程序ioctl_test.c。核心函数是demo_ioctl,使用一个switch-case完成用户程序下发的指令。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octl_test.h"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AUTHOR("zz");

static dev_t devno;

static int demo_open(struct inode *ind, struct file *fp)

{

printk("demo open\n");

return 0;

}

static int demo_release(struct inode *ind, struct file *fp)

{

printk("demo release\n");

return 0;

}

static long demo_ioctl(struct file *fp, unsigned int cmd, unsigned long arg)

{

int rc = 0;

int arg_w;

const int arg_r = 566;

if (_IOC_TYPE(cmd) != CMD_IOC_MAGIC) {

pr_err("%s: command type [%c] error.\n", __func__, _IOC_TYPE(cmd));

return -ENOTTY;

}

switch(cmd) {

case CMD_IOC_0:

printk("cmd 0: no argument.\n");

rc = 0;

break;

case CMD_IOC_1:

printk("cmd 1: ioc read, arg = %d.\n", arg_r);

arg = arg_r;

rc = 1;

break;

case CMD_IOC_2:

arg_w = arg;

printk("cmd 2: ioc write, arg = %d.\n", arg_w);

rc = 2;

break;

default:

pr_err("%s: invalid command.\n", __func__);

return -ENOTTY;

}

return rc;

}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fops = {

.open = demo_open,

.release = demo_release,

.unlocked_ioctl = demo_ioctl,

};

static struct cdev cd;

static int demo_init(void)

{

int rc;

rc = alloc_chrdev_region(&devno, 0, 1, "test");

if(rc < 0) {

pr_err("alloc_chrdev_region failed!");

return rc;

}

printk("MAJOR is %d\n", MAJOR(devno));

printk("MINOR is %d\n", MINOR(devno));

cdev_init(&cd, &fops);

rc = cdev_add(&cd, devno, 1);

if (rc < 0) {

pr_err("cdev_add failed!");

return rc;

}

return 0;

}

static void demo_exit(void)

{

cdev_del(&cd);

unregister_chrdev_region(devno, 1);

return;

}

module_init(demo_init);

module_exit(demo_exit);

编写用户程序user_ioctl.c,主要作用就是打开设备节点,依次下发三条指令,打印参数和ioctl的返回值,关闭设备节点。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er_ioctl.h"

int main()

{

int rc;

int arg_r;

const int arg_w = 233;

int fd = open("/dev/test_chr_dev", O_RDWR);

if (fd < 0) {

printf("open file failed!\n");

return -1;

}

rc = ioctl(fd, CMD_IOC_0);

printf("rc = %d.\n", rc);

rc = ioctl(fd, CMD_IOC_1, arg_r);

printf("ioc read arg = %d, rc = %d.\n", arg_r, rc);

rc = ioctl(fd, CMD_IOC_2, arg_w);

printf("ioc write arg = %d, rc = %d.\n", arg_w, rc);

close(fd);

return 0;

}

编写Makefile。

ifneq ($(KERNELRELEASE),)

obj-m := ioctl_test.o

else

KDIR := /lib/modules/$(shell uname -r)/build

PWD := $(shell pwd)

all:

make -C $(KDIR) M=$(PWD) modules

gcc user_ioctl.c -o user

clean:

make -C $(KDIR) M=$(PWD) clean

rm -rf user

endif

运行结果。首先make编译。 进入root模式,安装模块,打印内核信息查看系统分配给设备的设备号。 可以看到系统分配了236给该模块。创建设备节点,设备节点的名称为/dev/test_chr_dev,与user_ioctl.c中的保持一致。 运行用户程序,打印结果如下。 打印一下内核输出信息,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结果是正确的。删除设备节点,移除模块。

精彩内容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