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均值聚类分析流程

一、案例背景

在某体育赛事中,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法国、中国、美国、俄罗斯七个国家的裁判对300名运动员进行评分,现在想要通过评分上的差异将300名选手进行分类,计划将选手分为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三个类别。因为评分均为定量数据,所以通过K均值聚类进行聚类分析,部分数据如下:

二、异常值检查

异常值对于聚类分析的结果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分析之前要先进行异常值的检查。异常值检查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可以使用描述统计法,查看是否有三倍标准差外的数据,或者使用箱线图,直观查看是否存在异常值,本案例使用SPSSAU箱线图进行异常值检查,输出结果如下:

从箱线图分析结果来看,7个裁判的评分均没有异常值出现,都在规定范围之内(最低7分,最高10分),可以进行接下来的K均值聚类分析。

三、K均值聚类分析

K均值聚类是现在比较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接下来分别对该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进行简单的说明,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聚类分析的过程。

(1)基本说明

K均值聚类也称K-means聚类,是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即认为两个对象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该算法认为簇是由距离靠近的对象组成的,因此把得到紧凑且独立的簇作为最终目标。因为需要计算距离,所以决定了K-means算法只能处理数值型数据,而不能处理分类属性型数据。

K均值聚类分析算法步骤:

① K-means算法首先需要选择K个初始化聚类中心

② 计算每个数据对象到K个初始化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数据对象分到距离聚类中心最近的那个数据集中,当所有数据对象都划分以后,就形成了K个数据集(即K个簇)

③ 接下来重新计算每个簇的数据对象的均值,将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④ 最后计算每个数据对象到新的K个初始化聚类中心的距离,重新划分

⑤ 每次划分以后,都需要重新计算初始化聚类中心,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所有的数据对象无法更新到其他的数据集中。

(2)操作

在SPSSAU系统中,以上算法步骤都自动进行,只需要分析人员将数据拖拽到分析框中,选择聚类数量即可,如下图:

通常情况下,建议聚类个数为3~6个比较好,SPSSAU默认聚类个数为3,本案例,预设将300名选手分为高、中、低3个类别,所以选择默认聚类个数3即可。因为K均值聚类是根据距离进行类别判断,所以需要消除量纲(单位)的影响,SPSSAU系统默认对聚类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果不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可以选择取消勾选。同时SPSSAU默认【保存类别】,将聚类结束后,聚类的类别变量自动保存下来,用于后续分析。

四、聚类分析结果解读

K均值聚类分析(以下简称聚类分析)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聚类基本情况、聚类类别命名、聚类中心、聚类效果图示化;接下来将逐个进行说明。

(1)聚类基本情况

SPSSAU输出聚类类别基本情况汇总表如下:

上表描述了聚类分析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本次聚类分析共得出3类,SPSSAU自动命名为cluster_1、cluster_2、cluster_3;同时展示每个类别人群数量和比例情况。这3类群体的占比分别是34.00%,、36.00%、 30.00%。整体来看,3类人群分布较为均匀,整体说明聚类效果较好。SPSSAU同时会输出聚类类别汇总图,方便分析人员更加直观的展示聚类类别占比情况。

(2)聚类类别命名

得到聚类结果后,需要根据各个聚类类别的特征进行类别命名。

为了得到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使用方差分析进行聚类类别的差异对比分析,然后根据各个类别的差异性特征进行聚类类别的命名。

从上表聚类类别方差分析差异对比结果来看,7个裁判对于3个类别的评分之间均存在差异性(p<0.05),说明聚类分析得到的3个群体他们在研究的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本次聚类分析效果较好。3个聚类类别的具体差异性可通过评分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并对聚类类别进行命名。

从3个类别的评分平均值来看,结合前面预设将300名选手分为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3类,故将cluster_1命名为低水平、cluster_2命名为中水平、cluster_3命名为高水平。SPSSAU可使用数据处理中的【数据标签】功能,进行命名,操作如下:

(3)聚类中心

前面我们通俗介绍了K均值聚类分析的聚类过程,提到初始聚类中心,在迭代过程中最后会成为最终聚类中心点,这个结果SPSSAU也为大家提供了,见下表:

聚类中心是聚类算法的数学理论或中间过程指标,针对分析来看其实际意义较小。一般来讲相较于聚类中心,K均值聚类更关注误差平方和SSE值。该值可用于测量各点与中心点的距离情况,理论上是希望越小越好,通常用于辅助判断聚类个数。如果在开始分析之初,不确定聚类个数,那么可以多次分析选择不同聚类个数,对比分析SSE值,比如发现从3个聚类个数到4个聚类个数时SSE值减少幅度明显很大,那么此时选择4个聚类类个数较好。但聚类类别并不是越多越好,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4)聚类效果可视化

除了使用表格展示聚类分析的结果,还可以通过图示化展示聚类项重要性,如下图:

聚类分析以多个研究指标作为基准,对样本进行分类。每个指标对于聚类的贡献不一样, 具体贡献大小对比可见上图。如果某项的贡献明显非常低,可考虑将该项移除后重新进行聚类分析。

可以通过使用散点图直观展示聚类效果,使用任意两个聚类指标进行散点图绘制,并且在颜色区分(定类)框中放入“聚类类别”项(SPSSAU自动保存的聚类类别),以查看不同类别时,两两指标的散点效果。SPSSAU操作如下:

比如使用罗纳尼亚和韩国进行散点图绘制,在颜色区分框中放入聚类类别,SPSSAU输出散点图如下:

从上图来看,3个类别之间虽然有些部分存在交叉,但是绝大部分类别的划分都有明显的区别,说明本次聚类分析效果较好。

五、总结

首先使用箱线图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查,确保不存在异常数据后,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通过7位裁判的打分,将300位选手最终划分为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3类。从聚类分析基本情况、聚类类别方差分析差异对比结果以及聚类效果散点图分析来看,本次聚类分析效果较好,聚类结果比较可靠。

相关文章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