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一出,OpenAI名声大震,CEO Sam Altman也成为聚光灯下的C位主角,有些报道甚至开始了对他的“造神”运动。年少成名,他不到30岁就成为YC总裁,从2019年GPT-3开始,他开始主导OpenAI的运营事务,并取得了如今的非凡成就。

他擅长将企业发展从1放大到1000,但自OpenAI创立到GPT-2的发布期间,,还有更多的故事。

Greg Brockman是将OpenAI从0到1拉扯到大的关键先生。他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从2015年开始,Greg和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主导OpenAI的创建,以及日常运营和研究工作。Greg现在也是OpenAI的董事长和总裁(2022年前一直担任CTO),从企业权力结构来看,他才是OpenAI背后的一号人物。

Greg有着非凡履历。2009年,他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2010年在MIT计算机科学读博,期间维护XVM、Linerva和scripts.mit.edu等知名项目。毕业后成为互联网支付平台Stripe的CTO,帮助团队实现了员工人数从4人到250人的增长,不过在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之际,他选择急流勇退,继续追逐伟大的事业,由此才有了OpenAI的创业历程。

OpenAI的诞生也源自一群非凡的投资人。众所周知,OpenAI起源于2015年门洛帕克的一顿晚饭上,那时大佬云集,在基于“构建安全的人工智能以造福人类”的愿景下,他们决定创建一个非营利性机构,并且最终获得了包括Greg Brockman和Sam Altman在内的马斯克、Jessica Livingston(Y C创始合伙人)、Peter Thiel(PayPal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LinkedIn联合创始人)等企业家,以及亚马逊的AWS等知名企业和机构的十亿美元投资。

光有钱还不够,负责创建OpenAI团队的Greg还要找到能实现这一愿景的技术人才。ChatGPT大火之时,知乎上有个热议问题:阻碍国内团队研究ChatGPT这样产品的障碍是技术、钱还是领导力?

从技术上看,ChatGPT核心算法早就是公开的,没什么秘密,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融资上百亿的创业公司也不缺买算力和数据的资本。还有不少人反思说国内缺乏那种投资和创业的土壤。但最核心的是,我们缺乏OpenAI这样的团队以及其中极具远见和坚定信念的领导者,这些是使得一切愿景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通过搜寻人际网络,Greg希望邀请一批顶级人才组建队伍。这个网络上的节点人物很是惊人,包括深度学习领域“三巨头”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Yoshua Bengio等大牛,这些大牛又给他推荐了人工智能领域顶尖技术人才,包括机器人与强化学习领域大牛Pieter Abbeel、Andrej Karpathy(后来担任了一段时间特斯拉AI总监后,最近又回归OpenAI)、Ian Goodfellow(GAN网络发明者)、Wojciech Zaremba(Yann Lecun学生)等。当然,除了明星级人物,如果那时你参加线下会议,坐你旁边的人是Greg,他会主动跟你交流,觉得合适也会邀请你加入OpenAI。

Greg认为,团队的成功需要招募到对的人。尽管OpenAI成立不久,但经过他和Ilya Sutskever的共同努力,吸引了不少业内顶级大牛加入,而这更多依靠的是对OpenAI使命愿景的认同,以及与聪明人一起工作的环境。

最近,ChatGPT让国内不少精英再一次感受到落后的紧迫感,不少创业团队要打造“中国版的OpenAI”。我们不乏真正有抱负的创业者,但想象一下,如果在2015年已经有一支OpenAI团队,Sam Altman和Greg Brockman这群人很可能会去打造另一支不同于它的“DeepMind”团队,而不会称自己要去打造“硅谷版的OpenAI”,并且是为了复现ChatGPT。

在Greg Brockman主导OpenAI的最初两年里,2016年4月,OpenAI发布了强化学习研究平台“OpenAI Gym”的公测版,同年12月,发布了软件平台“Universe”,用于衡量和训练人工智能在全球游戏、网站和其他应用程序中的通用智能。

那一年,Alphago刚刚问世,新一轮AI黄金时代开启。与此同时,AI领域尚不存在大型语言模型(LLM)这个概念,刚刚成立两年的OpenAI也没有发布GPT模型,他们似乎只有模糊的想法,不过这个新组织每天都在为新技术探索而激动。

不管怎样,如果国内要打造这样一支团队,不妨听听当事者Greg Brockman是如何从零到一构建起一支原版的OpenAI,从其创业旅程中一窥他的组织构建思想,他如何聚拢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顶尖人才,这个组织的创新能量又从何而来。

(以下内容由OneFlow编译,转载请联系OneFlow获得授权。原文:https://blog.gregbrockman.com/my-path-to-openai)

作者|Greg Brockman

OneFlow编译

翻译|徐佳渝、贾川

在高中毕业后的间隔年里,我曾认真学过编程。我读过图灵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一书,并深受启发:代码能理解那些编写代码者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我准备着手写一个聊天机器人。那么写出来有多难呢?

我想创建的是能与人正常对话的机器人,但找了很久,似乎没有人能做出这种机器人。我很快便搁置了这个想法,转而专注于创建那些能真正产生影响的系统。

1

大学研究项目

读大学时,我对编程语言很感兴趣,由此便进入了AI的大门。编译器和静态分析器能“理解”那些我理解不了的程序,于是我便常用其来做一些非常有用的事情,比如快速生成代码并检验其是否正确。

我一直想潜下心来去做编程语言研究,却总是受到新的创业点子和新同事的影响。其实我的同事人都还不错,但这些创业想法可就不敢恭维了。无论在哈佛还是麻省理工,我都努力向那些优秀的人看齐,主动融入他们,并与之共建有用的东西。

Greg Brockman

大三那年,我发现在校创业没有意义,所以我就和那些创业者面谈,汲取经验。与此同时,我终于开始了编程语言研究之旅。我从一位教授那里获得了研究经费,并招募了一些朋友进行静态缓冲超时检测项目。

几周后,帕洛阿托(Palo Alto)一家尚未启动的初创公司

好文链接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