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一、人工阶段(50年代中期)内容人工管理阶段的数据管理特点:

二、文件系统阶段(50年后-60年中)1.内容2.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

三 、数据库技术阶段1. 数据库技术产生的背景2. 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四、数据库技术相对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数据组织方式:数据处理及分类

总结

前言

自计算机诞生(1946年)以来,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管理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数据处理方式不断变化:

数据与程序的关系 包括数据共享性、数据独立性、数据的一致性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应用数据的复杂性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一、人工阶段(50年代中期)

内容

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为和纸带,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软件只有汇编语言,没有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处理只有批处理方式。

人工管理阶段的数据管理特点:

(1) 程序和数据不能保存在计算机内,并且程序和它处理的数据是一一对应,都随卡片、纸带输入到内存,处理完后立马输出。 (2)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每一个应用程序都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法等内容。程序中的存储子程序随着存储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数据与程序不具备独立性。 (3)只有程序的概念,没有文件的概念,数据的组织方式由程序自行设计安排。 (4)面向程序,即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

二、文件系统阶段(50年后-60年中)

1.内容

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信息管理。 随着数据管理需求的增加,数据的存储、检索和维护问题成为紧迫的需求,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技术迅速发展。 —外部存储器,已有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存储设备。 —软件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OS中的FS专门用于管理外存数据。 可以将数据和处理程序分别用不同的文件进行组织和存储。在程序运行时将数据文件传给程序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可写回文件并保存下来。 数据处理的方式有批处理,也有联机实时处理。 :

2.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

(1)数据以文件形式可长期保存在外部存储器的磁盘上。 (2)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点区别,但是比较简单。程序与数据之间具有设备独立性,即程序只需要用文件名就可以与数据打交道,不必关心数据的物理位置,由OS的FS提供存储方法(读写)。 (3)文件组织多样化,有索引文件、链接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等,但文件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数据之间的联系要通过程序去构造。 (4)数据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程序,可以重复使用,即数据是面向应用的。 问题:数据冗余重、易造成不一致、不支持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数据间联系

三 、数据库技术阶段

1. 数据库技术产生的背景

计算机应用背景:用于管理数据的规模庞大,应用广泛,数据量增加。 计算机技术发展:出现了内存大、速度快的主机和大容量的磁盘。 软件价格上升,硬件价格下降。

2. 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可以表示复杂的联系、面向整个应用组织数据。(2)数据冗余度小、数据共享度高 —所有用户和/或程序可以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甚至可以在同一时刻共同使用同一数据。(3)数据和程序之间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1)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当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不做修改也可以正常工作。 2)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应用程序不做修改仍可以正常运行(4)通过DBMS进行数据控制 安全性控制: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使用造成的数据泄漏、破坏和更改。 完整性控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防止不符合语义的数据输入或输出。 并发控制:防止用户并行使用数据时所造成的数据不完整和系统运行错误问题。 数据恢复:通过记录日志和定期做备份,保证数据在受到破坏时,能够及时使数据库恢复到正确状态。(5)以数据项作为最小的数据存取单位 比文件系统以记录为单位更加灵活

四、数据库技术相对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

数据组织方式:

具有复杂的数据结构,能表示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联系,将整个组织单位内的相关数据按照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组织起来。 优点: (1)使用方便、灵活、效率高; (2)便于维护和管理。 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 — 所有针对数据进行的工作均称为数据处理。包括对数据的收集、组织、加工、存储和传播(很多管理成分)等。

数据处理及分类

(1)数据管理:收集信息、将信息用数据表示并分门别类组织保存,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数据,这些过程称为数据管理; (2)数据加工:对数据变换、抽取和运算,得到更有用的数据,指导或控制人的行为或事物的变化; (3)数据传播:在空间或时间上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而不改变数据的结构、性质和内容,使更多的人得到信息。

总结

数据库的发展历史

文章链接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