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看板方法,需要扒一下历史来源。

看板来源于日本丰田,意思是“信号卡”或“信号板”,用于下游向上游传递生产需要什么零件、何时需要的信号。看板进入软件业后,演进为一种在团队成员工作不过载的前提下,实现准时交付的管理方法。它将需求从定义到交付给客户的全流程可视化,并以拉动的方式处理。

此外,看板也是一种尊重现状,从现状开始的一种增量式、渐进式地组织过程改进方法。

David J. Anderson(参考文献)开辟的看板方法有四个原则:

从现有的工作方式开始实施渐进式变革启动时,尊重现有的角色、职称和工作职责鼓励各级领导力

看板方法不是一个预定义的框架,也没有固有的软件开发流程。团队可将看板方法的元素应用在现有工作流程里,以暴露系统中的浪费、工作不均、团队过载、系统瓶颈等问题,以及延迟交付的风险,从而基于发现的问题,逐步引入过程改进措施。看板是经验式的渐进过程,有六大实践:

可视化工作流程。在物理墙或电子板上可视化工作流程,将每个工作项用任务卡或故事卡可视化,工作流程用泳道+列来等方法可视化。限制在制品数量(在制品:Work In Progress,简称为WIP)。对每个流程步骤同时处理多少个在制品做限制。度量和管理工作流。跟踪工作项是否以稳定、均匀的速度流动,如有前进不畅的情况,需要团队讨论,大家协作采取措施解决。显示化定义规则(比如,工作的流转规则等),并与利益干系人和团队就规则达成一致。构建反馈环。采用每日站会、会后改善(Kaizen[1])、交付回顾等实践,持续改进看板系统。用科学方法和模型评估改进机会,提升协作,实验性演进。

[1] Kaizen是一个日语词汇,意指小的、连续的、渐进的改进。Kaizen是精益生产系统的核心基础。

精彩文章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