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容器部署

1. 查找mysql配置文件1.1 临时启动一个mysql容器1.2 查看mysql启动时读取配置文件的默认路径1.3 配置文件内容1.4 my.cnf配置详解

2. MySQL客户端登录3. /docker-entrypoint-initdb.d/

1. 查找mysql配置文件

提示说明:docker使用mysql镜像,得知道mysql的配置my.cnf文件在哪里,然后再对有些配置参数进行适当修改。

1.1 临时启动一个mysql容器

docker run -it mysql -e MYSQL_ROOT_PASSWORD=123456 sh

1.2 查看mysql启动时读取配置文件的默认路径

mysql --help | grep "my.cnf"

bash-4.4# mysql --help | grep "my.cnf"

order of preference, my.cnf, $MYSQL_TCP_PORT,

/etc/my.cnf /etc/mysql/my.cnf /usr/etc/my.cnf ~/.my.cnf

/etc/my.cnf /etc/mysql/my.cnf /usr/etc/my.cnf ~/.my.cnf,这些就是mysql默认会搜寻my.cnf的目录,顺序排前的优先。

1.3 配置文件内容

通过cat查看,这个配置文件就是如下路径:

bash-4.4# cat /etc/my.cnf

# For advice on how to change settings please see

# http://dev.mysql.com/doc/refman/8.3/en/server-configuration-defaults.html

[mysqld]

#

# Remove leading # and set to the amount of RAM for the most important data

# cache in MySQL. Start at 70% of total RAM for dedicated server, else 10%.

#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28M

#

# Remove leading # to turn on a very important data integrity option: logging

# changes to the binary log between backups.

# log_bin

#

# Remove leading # to set options mainly useful for reporting servers.

# The server defaults are faster for transactions and fast SELECTs.

# Adjust sizes as needed, experiment to find the optimal values.

# join_buffer_size = 128M

# sort_buffer_size = 2M

# read_rnd_buffer_size = 2M

# Remove leading # to revert to previous value for default_authentication_plugin,

# this will increase compatibility with older clients. For background, see:

# 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8.3/en/server-system-variables.html#sysvar_default_authentication_plugin

# default-authentication-plugin=mysql_native_password

host-cache-size=0

skip-name-resolve

datadir=/var/lib/mysql

socket=/var/run/mysqld/mysqld.sock

secure-file-priv=/var/lib/mysql-files

user=mysql

pid-file=/var/run/mysqld/mysqld.pid

[client]

socket=/var/run/mysqld/mysqld.sock

!includedir /etc/mysql/conf.d/

对上面配置文件涉及到的配置参数,进行一个了解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的值越大,缓存命中率越高,访问 InnoDB 表需要的磁盘 I/O 就越少,性能也就越高。在一个专用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可以将 80% 的物理内存分配给 InnoDB buffer pool ,需要注意避免设置过大而导致页的交换。

# 查看 buffer pool 的使用情况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

# 计算 InnoDB 缓存池的命中率,如果命中率太低,则应该考虑扩充内存、增加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的值

(1-Innodb_buffer_pool_reads/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100

参考设置

1 物理内存小于 1 GB

innodb_buffer_pool_size=128M

innodb_log_file_size=48M

2 物理内存为 1 GB ~ 4GB

innodb_buffer_pool_size=物理内存*0.5

innodb_log_file_size=128M

3 物理内存大于 4 GB

innodb_buffer_pool_size=物理内存*0.75

innodb_log_file_size=1024M

join_buffer_size

sort_buffer_size

如果Sort_merge_passes的值很大,可以考虑调整参数sort_buffer_size的值来增大排序缓存区,以改善带有order by子句或group子句SQL的性能。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Sort_merge_passe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Sort_merge_passes | 0 |

+-------------------+-------+

1 row in set (0.00 sec)

join_buffer_size 和 sort_buffer_size 都是面向客户服务线程分配的,如果设置过大造成内存浪费,甚至导致内存交换。尤其是 join_buffer_size ,如果是多表关联的复杂查询,还可能会分配多个 join buffer ,因此最好是设置较小的全局 join_buffer_size ,而对需要做复杂连接操作的 session 单独设置较大的 join_buffer_size

read_rnd_buffer_size

MySQL的随机读缓冲区大小。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例如,按照排序顺序),将分配一个随机读缓存区。进行排序查询时,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提高查询速度,如果需要排序大量数据,可适当调高该值。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发放该缓冲空间,所以应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避免内存开销过大

default-authentication-plugin

password加密方法。mysql8.0之前的版本加密方式是mysql_native_password,mysql8.0之后的加密方式是caching_sha2_password。如果有些第三方客户端工具连接报错,则可以设置成之前的加密方式。

host-cache-size

host缓存大小。MySQL会缓存IP和host的对应信息,以免重复解析。设为0表示禁用host缓存。

skip-name-resolve

配置了,就禁用dns解析,授权的时候需要用ip,不能用域名。

datadir

MySQL数据存储的根目录。存储了MySQL中所有的数据文件,包括表数据、索引数据、日志文件、配置文件等等。

socket

指定文件socket共享文件存放的位置。

secure-file-priv

ure_file_priv的值为null ,表示限制mysqld 不允许导入|导出当secure_file_priv的值为/var/lib/mysql-files/ ,表示限制mysqld 的导入|导出只能发生在/var/lib/mysql-files/目录下当secure_file_priv的值没有具体值时,表示不对mysqld 的导入|导出做限制

pid-file

pid存放路径,pid用于标识MySQL服务器进程的唯一标识符。系统会去检测这个pid文件存在不存在,存在则说明程序活着,不存在则说明程序挂了。

!includedir

表示包含/etc/mysql/conf.d/这个路径下的配置文件,docker额外配置文件就可以映射到该目录下。

1.4 my.cnf配置详解

下面这个内容是参考大神的博客https://blog.csdn.net/u014044812/article/details/78929579

[client]

default-character-set=utf8mb4

#mysqlde utf8字符集默认为3位的,不支持emoji表情及部分不常见的汉字,故推荐使用utf8mb4

[mysql]

default-character-set=utf8mb4

[mysqld]

skip-locking

#避免MySQL的外部锁定,减少出错几率增强稳定性。

#skip-name-resolve

# 禁止MySQL对外部连接进行DNS解析,使用这一选项可以消除MySQL进行DNS解析的时间。但需要注意,如果开启该选项,则所有远程主机连接授权都要使用IP地址方式,否则MySQL将无法正常处理连接请求!

# 因为docker官方的mysql的dockerfile中有一段代码:echo '[mysqld]\nskip-host-cache\nskip-name-resolve' > /etc/mysql/conf.d/docker.cnf将这个配置写入另一个文件,这里咱们就不用写了,docker默认解析docker name或者service为ip,这样mysql就不用解析了

back_log = 512

# MySQL能有的连接数量。当主要MySQL线程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得到非常多的连接请求,这就起作用,

# 然后主线程花些时间(尽管很短)检查连接并且启动一个新线程。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

# 如果期望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你需要增加它。也就是说,如果MySQL的连接数据达到max_connections时,新来的请求将会被存在堆栈中,

# 以等待某一连接释放资源,该堆栈的数量即back_log,如果等待连接的数量超过back_log,将不被授予连接资源。

# 另外,这值(back_log)限于您的操作系统对到来的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

# 你的操作系统在这个队列大小上有它自己的限制(可以检查你的OS文档找出这个变量的最大值),试图设定back_log高于你的操作系统的限制将是无效的。默认值为50,对于Linux系统推荐设置为小于512的整数。

key_buffer_size = 64M

# 这是mysql优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配置

# 指定用于索引的缓冲区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处理的索引(对所有读和多重写)。注意:该参数值设置的过大反而会是服务器整体效率降低

# 默认值是16M,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该参数可设置为384M或512M。

# 想要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通过命令show global status like 'key_read%';来查看Key_read_requests(索引请求次数)和Key_reads(从i/o中读取数据,也就是未命中索引),

# 计算索引未命中缓存的概率:key_cache_miss_rate = 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 * 100%,至少是1:100,1:1000更好,比如我的key_cache_miss_rate = 15754 / 26831941 * 100% = 1/1700,也就是说1700个中只有一个请求直接读取硬盘

# 如果key_cache_miss_rate在0.01%以下的话,key_buffer_size分配的过多,可以适当减少。

# MySQL服务器还提供了key_blocks_*参数:show global status like 'key_blocks_u%';

# Key_blocks_unused表示未使用的缓存簇(blocks)数,Key_blocks_used表示曾经用到的最大的blocks数,比如这台服务器,所有的缓存都用到了,要么增加key_buffer_size,要么就是过渡索引了,把缓存占满了。

# 比较理想的设置:Key_blocks_used / (Key_blocks_unused + Key_blocks_used) * 100% < 80%

max_connections = 1500

# MySQL的最大连接数,默认是100,测试开过1万个连接数,并将他们持久化,内存增加了一个多G,由此算出一个连接大概为100+K。

# 如果服务器的并发连接请求量比较大,建议调高此值,以增加并行连接数量,当然这建立在机器能支撑的情况下,因为如果连接数越多,介于MySQL会为每个连接提供连接缓冲区,就会开销越多的内存,所以要适当调整该值,不能盲目提高设值。可以过'conn%'通配符查看当前状态的连接数量,以定夺该值的大小。

# 比较理想的设置应该是max_used_connections / max_connections * 100% ≈ 80%,当发现这一比例在10%以下的话,说明最大连接数设置的过高了

# 查看最大的连接数: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

# 查看已使用的最大连接:SHOW GLOBAL STATUS LIKE 'max_used_connections';

# 显示连接相关的设置:SHOW STATUS LIKE '%connect%';

# 显示当前正在执行的mysql连接:SHOW PROCESSLIST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128M

# InnoDB使用一个缓冲池来保存索引和原始数据, 默认值为128M。

# 这里你设置越大,你在存取表里面数据时所需要的磁盘I/O越少.

# 在一个独立使用的数据库服务器上,你可以设置这个变量到服务器物理内存大小的80%即5-6GB(8GB内存),20-25GB(32GB内存),100-120GB(128GB内存),注意这是在独立数据库服务器中推荐的设置

# 不要设置过大,否则,会导致system的swap空间被占用,导致操作系统变慢,从而减低sql查询的效率。

# 注意在32位系统上你每个进程可能被限制在 2-3.5G 用户层面内存限制,所以不要设置的太高.

query_cache_size = 0

# MySQL的查询缓冲大小(从4.0.1开始,MySQL提供了查询缓冲机制)使用查询缓冲,MySQL 5.6以后的默认值为0,MySQL将SELECT语句和查询结果存放在缓冲区中,

# query cache(查询缓存)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瓶颈,甚至在并发并不多的时候也是如此。 最佳选项是将其从一开始就停用,设置query_cache_size = 0(MySQL 5.6以后的默认值)并利用其他方法加速查询:优化索引、增加拷贝分散负载或者启用额外的缓存(比如memcache或redis)。

# 打开query cache(Qcache)对读和写都会带来额外的消耗:a、读查询开始之前必须检查是否命中缓存。b、如果读查询可以缓存,那么执行完之后会写入缓存。 c、当向某个表写入数据的时候,必须将这个表所有的缓存设置为失效

# 缓存存放在一个引用表中,通过一个哈希值引用,这个哈希值包括查询本身,数据库,客户端协议的版本等,任何字符上的不同,例如空格,注释都会导致缓存不命中。

# 通过命令:show status like '%query_cache%';查看查询缓存相关设置:

# # have_query_cache:是否有此功能

# # query_cache_limit:允许 Cache 的单条 Query 结果集的最大容量,默认是1MB,超过此参数设置的 Query 结果集将不会被 Cache

# #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设置 Query Cache 中每次分配内存的最小空间大小,也就是每个 Query 的 Cache 最小占用的内存空间大小

# # uery_cache_size:设置 Query Cache 所使用的内存大小,默认值为0,大小必须是1024的整数倍,如果不是整数倍,MySQL 会自动调整降低最小量以达到1024的倍数

# # query_cache_type:控制 Query Cache 功能的开关,可以设置为0(OFF),1(ON)和2(DEMAND)三种,意义分别如下:

# # # 0(OFF):关闭 Query Cache 功能,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 Query Cache

# # # 1(ON):开启 Query Cache 功能,但是当 SELECT 语句中使用的 SQL_NO_CACHE 提示后,将不使用Query Cache

# # # 2(DEMAND):开启 Query Cache 功能,但是只有当 SELECT 语句中使用了 SQL_CACHE 提示后,才使用 Query Cache

# # query_cache_wlock_invalidate:控制当有写锁定发生在表上的时刻是否先失效该表相关的 Query Cache,如果设置为 1(TRUE),则在写锁定的同时将失效该表相关的所有 Query Cache,如果设置为0(FALSE)则在锁定时刻仍然允许读取该表相关的 Query Cache。

# 通过命令:show status like ‘%Qcache%’;查看查询缓存使用状态值:

# # Qcache_free_blocks:目前还处于空闲状态的 Query Cache 中内存 Block 数目

# # Qcache_free_memory:目前还处于空闲状态的 Query Cache 内存总量

# # Qcache_hits:Query Cache 命中次数

# # Qcache_inserts:向 Query Cache 中插入新的 Query Cache 的次数,也就是没有命中的次数

# # Qcache_lowmem_prunes:当 Query Cache 内存容量不够,需要从中删除老的 Query Cache 以给新的 Cache 对象使用的次数

# # Qcache_not_cached:没有被 Cache 的 SQL 数,包括无法被 Cache 的 SQL 以及由于 query_cache_type 设置的不会被 Cache 的 SQL

# # Qcache_queries_in_cache:目前在 Query Cache 中的 SQL 数量

# # Qcache_total_blocks:Query Cache 中总的 Block 数量

# 如果Qcache_hits的值也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且Qcache_free_memory值很小,此时需要增加缓冲大小;

# 如果Qcache_hits的值不大,且Qcache_free_memory值较大,则表明你的查询重复率很低,查询缓存不适合你当前系统,这种情况下使用查询缓冲反而会影响效率,可以通过设置query_cache_size = 0或者query_cache_type 来关闭查询缓存。

# Query Cache 的大小设置超过256MB,这也是业界比较常用的做法。此外,在SELECT语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确表示不使用查询缓冲

max_connect_errors = 6000

# 对于同一主机,如果有超出该参数值个数的中断错误连接,则该主机将被禁止连接。如需对该主机进行解禁,执行:FLUSH HOST。防止黑客

open_files_limit = 65535

# MySQL打开的文件描述符限制,默认最小1024;当open_files_limit没有被配置的时候,比较max_connections*5和ulimit -n的值,哪个大用哪个,

# 当open_file_limit被配置的时候,比较open_files_limit和max_connections*5的值,哪个大用哪个。

table_open_cache = 128

# MySQL每打开一个表,都会读入一些数据到table_open_cache缓存中,当MySQL在这个缓存中找不到相应信息时,才会去磁盘上读取。默认值64

# 假定系统有200个并发连接,则需将此参数设置为200*N(N为每个连接所需的文件描述符数目);

# 当把table_open_cache设置为很大时,如果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文件描述符,那么就会出现客户端失效,连接不上

max_allowed_packet = 4M

# 接受的数据包大小;增加该变量的值十分安全,这是因为仅当需要时才会分配额外内存。例如,仅当你发出长查询或MySQLd必须返回大的结果行时MySQLd才会分配更多内存。

# 该变量之所以取较小默认值是一种预防措施,以捕获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错误信息包,并确保不会因偶然使用大的信息包而导致内存溢出。

binlog_cache_size = 1M

# 一个事务,在没有提交的时候,产生的日志,记录到Cache中;等到事务提交需要提交的时候,则把日志持久化到磁盘。默认binlog_cache_size大小32K

max_heap_table_size = 8M

# 定义了用户可以创建的内存表(memory table)的大小。这个值用来计算内存表的最大行数值。这个变量支持动态改变

tmp_table_size = 16M

# MySQL的heap(堆积)表缓冲大小。所有联合在一个DML指令内完成,并且大多数联合甚至可以不用临时表即可以完成。

# 大多数临时表是基于内存的(HEAP)表。具有大的记录长度的临时表 (所有列的长度的和)或包含BLOB列的表存储在硬盘上。

# 如果某个内部heap(堆积)表大小超过tmp_table_size,MySQL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将内存中的heap表改为基于硬盘的MyISAM表。还可以通过设置tmp_table_size选项来增加临时表的大小。也就是说,如果调高该值,MySQL同时将增加heap表的大小,可达到提高联接查询速度的效果

read_buffer_size = 2M

# MySQL读入缓冲区大小。对表进行顺序扫描的请求将分配一个读入缓冲区,MySQL会为它分配一段内存缓冲区。read_buffer_size变量控制这一缓冲区的大小。

# 如果对表的顺序扫描请求非常频繁,并且你认为频繁扫描进行得太慢,可以通过增加该变量值以及内存缓冲区大小提高其性能

read_rnd_buffer_size = 8M

# MySQL的随机读缓冲区大小。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例如,按照排序顺序),将分配一个随机读缓存区。进行排序查询时,

# 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提高查询速度,如果需要排序大量数据,可适当调高该值。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发放该缓冲空间,所以应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避免内存开销过大

sort_buffer_size = 8M

# MySQL执行排序使用的缓冲大小。如果想要增加ORDER BY的速度,首先看是否可以让MySQL使用索引而不是额外的排序阶段。

# 如果不能,可以尝试增加sort_buffer_size变量的大小

join_buffer_size = 8M

#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

thread_cache_size = 8

# 这个值(默认8)表示可以重新利用保存在缓存中线程的数量,当断开连接时如果缓存中还有空间,那么客户端的线程将被放到缓存中,

# 如果线程重新被请求,那么请求将从缓存中读取,如果缓存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请求,那么这个线程将被重新创建,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

# 增加这个值可以改善系统性能.通过比较Connections和Threads_created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表示要调整的值)

# 根据物理内存设置规则如下:

# 1G —> 8

# 2G —> 16

# 3G —> 32

# 大于3G —> 64

query_cache_limit = 2M

#指定单个查询能够使用的缓冲区大小,默认1M

ft_min_word_len = 4

# 分词词汇最小长度,默认4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PEATABLE-READ

# MySQL支持4种事务隔离级别,他们分别是:

# READ-UNCOMMITTED, READ-COMMITTED, REPEATABLE-READ, SERIALIZABLE.

# 如没有指定,MySQL默认采用的是REPEATABLE-READ,ORACLE默认的是READ-COMMITTED

log_bin = mysql-bin

binlog_format = mixed

expire_logs_days = 30 #超过30天的binlog删除

log_error = /data/mysql/mysql-error.log #错误日志路径

slow_query_log = 1

long_query_time = 1 #慢查询时间 超过1秒则为慢查询

slow_query_log_file = /data/mysql/mysql-slow.log

performance_schema = 0

explicit_defaults_for_timestamp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1 #不区分大小写

skip-external-locking #MySQL选项以避免外部锁定。该选项默认开启

default-storage-engine = InnoDB #默认存储引擎

innodb_file_per_table = 1

# InnoDB为独立表空间模式,每个数据库的每个表都会生成一个数据空间

# 独立表空间优点:

# 1.每个表都有自已独立的表空间。

# 2.每个表的数据和索引都会存在自已的表空间中。

# 3.可以实现单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移动。

# 4.空间可以回收(除drop table操作处,表空不能自已回收)

# 缺点:

# 单表增加过大,如超过100G

# 结论:

# 共享表空间在Insert操作上少有优势。其它都没独立表空间表现好。当启用独立表空间时,请合理调整:innodb_open_files

innodb_open_files = 500

# 限制Innodb能打开的表的数据,如果库里的表特别多的情况,请增加这个。这个值默认是300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4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4

# innodb使用后台线程处理数据页上的读写 I/O(输入输出)请求,根据你的 CPU 核数来更改,默认是4

# 注:这两个参数不支持动态改变,需要把该参数加入到my.cnf里,修改完后重启MySQL服务,允许值的范围从 1-64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0

# 默认设置为 0,表示不限制并发数,这里推荐设置为0,更好去发挥CPU多核处理能力,提高并发量

innodb_purge_threads = 1

# InnoDB中的清除操作是一类定期回收无用数据的操作。在之前的几个版本中,清除操作是主线程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运行时它可能会堵塞其它的数据库操作。

# 从MySQL5.5.X版本开始,该操作运行于独立的线程中,并支持更多的并发数。用户可通过设置innodb_purge_threads配置参数来选择清除操作是否使用单

# 独线程,默认情况下参数设置为0(不使用单独线程),设置为 1 时表示使用单独的清除线程。建议为1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2

# 0:如果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的值为0,log buffer每秒就会被刷写日志文件到磁盘,提交事务的时候不做任何操作(执行是由mysql的master thread线程来执行的。

# 主线程中每秒会将重做日志缓冲写入磁盘的重做日志文件(REDO LOG)中。不论事务是否已经提交)默认的日志文件是ib_logfile0,ib_logfile1

# 1:当设为默认值1的时候,每次提交事务的时候,都会将log buffer刷写到日志。

# 2:如果设为2,每次提交事务都会写日志,但并不会执行刷的操作。每秒定时会刷到日志文件。要注意的是,并不能保证100%每秒一定都会刷到磁盘,这要取决于进程的调度。

# 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将数据写入事务日志,而这里的写入仅是调用了文件系统的写入操作,而文件系统是有 缓存的,所以这个写入并不能保证数据已经写入到物理磁盘

# 默认值1是为了保证完整的ACID。当然,你可以将这个配置项设为1以外的值来换取更高的性能,但是在系统崩溃的时候,你将会丢失1秒的数据。

# 设为0的话,mysqld进程崩溃的时候,就会丢失最后1秒的事务。设为2,只有在操作系统崩溃或者断电的时候才会丢失最后1秒的数据。InnoDB在做恢复的时候会忽略这个值。

# 总结

# 设为1当然是最安全的,但性能页是最差的(相对其他两个参数而言,但不是不能接受)。如果对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不高,完全可以设为2,如果只最求性能,例如高并发写的日志服务器,设为0来获得更高性能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4M

# 此参数确定些日志文件所用的内存大小,以M为单位。缓冲区更大能提高性能,但意外的故障将会丢失数据。MySQL开发人员建议设置为1-8M之间

innodb_log_file_size = 32M

# 此参数确定数据日志文件的大小,更大的设置可以提高性能,但也会增加恢复故障数据库所需的时间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3

# 为提高性能,MySQL可以以循环方式将日志文件写到多个文件。推荐设置为3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90

# innodb主线程刷新缓存池中的数据,使脏数据比例小于90%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 120

# InnoDB事务在被回滚之前可以等待一个锁定的超时秒数。InnoDB在它自己的锁定表中自动检测事务死锁并且回滚事务。InnoDB用LOCK TABLES语句注意到锁定设置。默认值是50秒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 8M

# 批量插入缓存大小, 这个参数是针对MyISAM存储引擎来说的。适用于在一次性插入100-1000+条记录时, 提高效率。默认值是8M。可以针对数据量的大小,翻倍增加。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8M

# MyISAM设置恢复表之时使用的缓冲区的尺寸,当在REPAIR TABLE或用CREATE INDEX创建索引或ALTER TABLE过程中排序 MyISAM索引分配的缓冲区

myisam_max_sort_file_size = 10G

# 如果临时文件会变得超过索引,不要使用快速排序索引方法来创建一个索引。注释:这个参数以字节的形式给出

myisam_repair_threads = 1

# 如果该值大于1,在Repair by sorting过程中并行创建MyISAM表索引(每个索引在自己的线程内)

interactive_timeout = 28800

# 服务器关闭交互式连接前等待活动的秒数。交互式客户端定义为在mysql_real_connect()中使用CLIENT_INTERACTIVE选项的客户端。默认值:28800秒(8小时)

wait_timeout = 28800

# 服务器关闭非交互连接之前等待活动的秒数。在线程启动时,根据全局wait_timeout值或全局interactive_timeout值初始化会话wait_timeout值,

# 取决于客户端类型(由mysql_real_connect()的连接选项CLIENT_INTERACTIVE定义)。参数默认值:28800秒(8小时)

# MySQL服务器所支持的最大连接数是有上限的,因为每个连接的建立都会消耗内存,因此我们希望客户端在连接到MySQL Server处理完相应的操作后,

# 应该断开连接并释放占用的内存。如果你的MySQL Server有大量的闲置连接,他们不仅会白白消耗内存,而且如果连接一直在累加而不断开,

# 最终肯定会达到MySQL Server的连接上限数,这会报'too many connections'的错误。对于wait_timeout的值设定,应该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来判断。

# 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show processlist命令查看当前系统的连接状态,如果发现有大量的sleep状态的连接进程,则说明该参数设置的过大,

# 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小些。要同时设置interactive_timeout和wait_timeout才会生效。

[mysqldump]

quick

max_allowed_packet = 16M #服务器发送和接受的最大包长度

[myisamchk]

key_buffer_size = 8M

sort_buffer_size = 8M

read_buffer = 4M

write_buffer = 4M

2. MySQL客户端登录

语法:

mysql -u 用户名 [-h 主机名] -p 密码 [-P 端口号] [-D 数据库名] [-e MySQL命令] [-S socket文件名]

说明:

-u, --user=name,登录用户名

-h, --host=name,主机名

-p, --password[=name],登录密码

-P, --port=#,端口号,默认3306

-D, --database=name,数据库名

-e, --execute=name,执行命令

-S, --socket=name,socket文件

3. /docker-entrypoint-initdb.d/

在使用Docker部署数据库时,容器内的/docker-entrypoint-initdb.d/目录,在容器启动时会自动执行其中的脚本文件,并将其用于初始化数据库。这些脚本文件可以是任何可执行的脚本,如Shell脚本、SQL脚本等。

下面进行测试下:

1、准备一个init.sql文件,内容如下:

建1个库,建1个表,插入两条数据

CREATE DATABASE mydb;

USE mydb;

CREATE TABLE users (

id INT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50) NOT NULL

);

INSERT INTO users (name) VALUES ('beijing');

INSERT INTO users (name) VALUES ('guangzhou');

2、创建一个mysql容器

docker run --name=mysql-test -d -e MYSQL_ROOT_PASSWORD=123456 -v ./init.sql:/docker-entrypoint-initdb.d/init.sql mysql

docker exec -it mysql-test sh

mysql -uroot -p

select * from mydb.users;

作用:

1. 数据库初始化

2. 数据库迁移

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4. 数据库配置

精彩链接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