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产品法读书笔记 产品设计者对产品的思考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片面,固话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零散的表现和静止的格局。解决方案呈点状随机分布。 第二阶段:以宏观,系统的眼光看问题,能看到产品与行业,产品与其它产品之间关系和位置。解决方案开始有系统性特征。 第三阶段:以动态,演进的眼光看问题,能看到时间长河中问题变化的趋势。 解决方案能够推动产品顺势成长。

不要做了一点稍有成功的产品就觉得自己挺不错了,很可能是平台,运气的作用,到了真实的商业战场,你才知道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稚嫩。才开始恶补更多关于产品,产业,战略方面的深度内容。

自以为是,是产品设计者的危险信号,不求甚解,是一个产品设计者致命的缺陷。

产品MVP低成本试错

最小可行性产品,产品最小可行功能的集合。它是一种很有效的试错工具。 产品验证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需要弄个软件出来。 但是哪些功能归到我们的最小可行产品中呢?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下功夫的地方了。

产品需求“四归一”

5w1H法,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把它用在产品上 who:产品为谁而设计? 目标用户是谁?谁购买,谁使用?用户数量有多少? why:用户为什么选择我们的产品?除了我们的产品,他还有哪些旋转?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大吗? when:用户什么时候使用我们的产品?多久用一次?会持续多久? where:用户在哪里使用我们的产品? what:产品具体形式是什么?做成什么样? how:用户怎么使用它的?

需求的表象和本质

需求存在表面需求和更本质的需求,看上去是需求B、需求C,实际上更本质的需求A,这个在用户角度都是,用户说出来的经常也是B、C,实际上他更加本质的需求是A。

区分需求与产品功能

“在腾讯内部,是很少提产品和功能的,我们一般会强调解决问题,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我们的产品解决了用户什么样的问题,如果能既快又好的解决了问题,那就是好产品” 确实这个方法好呀,能去掉很多伪需求,很多时候想需求想功能,想着想着变成了制作需求和功能,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 需求是内在本质,是解决用户什么样问题,产品和功能乃是外显,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 需求不会轻易改变,产品和功能随着技术、环境等的变化,可能很快的发生改变。 比如QQ、微信,就是产品,是人们实现远程沟通需求的一种解决方案。 而远程沟通才是根本之的需求,远程沟通这个需求不会轻易改变,但QQ、微信可能较快的改变。远程沟通我们已经经历了从书信到电报再到电话,再到互联网时代APP产品的改变,以后可能会改变为另外的形式。

这里可以得到的东西是,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应该跟着眼于更加本质用户的需求,而不要拘泥于具体的产品功能的形式。 随着时间世界的发展,技术、环境等发生变化时,我们的产品功能的形式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当我们设计、优化产品功能时,应该考虑是不是更好的解决了用户的问题,需求,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些东西。

产品设计

设计流程:精益设计

传统产品设计是一条漫长、严谨的论证设计流程,这适用于传统行业产品,PC时代IT产品,但不适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 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软件随时可更改,信息零距离实时传递以及市场变化迅速等特性,我们的设计流程高度简化,称之为精益设计。 精益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仍然是:尽快获得用户反馈验证产品想法为重中之重。 先以最低成本设计开发出一个最小可行产品,然后通过收集用户第一手反馈验证猜想,快速迭代,不断修正,使产品最终适应市场需求。 它强调用户反馈与产品迭代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反馈-迭代的开发循环,建立更贴近用户需求的设计机制。

总结: 自己弄产品的时候就很菜,基本上很像传统的一步式开发,自己觉得的很谨慎的立项+接近完整框架的开发,然后对于用最小可行产品+反馈+迭代这个机制来设计产品没有用或者用得很少。

一般移动互联网项目的开发流程: 立项–需求—开发–体验—测试版–发布。

其中,立项阶段最为重要,它回答做还是不做,为什么要做的问题。 不过相对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弄清“不做这个产品有什么损失”,“最大的风险和最糟的结果是什么”更重要? 在分析项目可行性的同时,分析项目风险和不可行性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洞察需求和市场,进而做出正确的立项判断。 立项阶段,产品策划需要进行需求和市场分析,提交市场分析报告和产品策划初稿。

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是要专业调研方法的,不是凭感觉访谈下,发些问卷就能研究出来的,因为调研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容易掉入的坑点之中,比如如何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公平性,调查者的陷入为主寻找证据这样的心理陷阱,调查数量不够这样的问题,没做好这些调查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没用的,甚至错误的,从而导致方向错误的重大问题。

这里给到一些方法,以期尽量避免出现出现哪些调研遇到的问题,但是肯定是还差很多的

选对用户研究的方式

调研方式:访谈,深入用户使用场景,问卷

需求挖掘阶段避免问卷调查这种封闭式的用户研究,就是很多未知项不可能提前在问卷里面写出来,只能用访谈式的调研。产品开发阶段,判断A、B两种方案哪个好,可以用AB测试产品上线后,确定用户满意度和流失原因,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是从可以的深入用户使用场景的方式很多,比如去相关的网络应用看用户发的相关信息,实地观察用户使用

问卷设计获得用户真实反馈的技巧

小米创业思考

改改改改再改再改

我始终相信,极致是可打磨,可训练的。

阿黎的团队就以疯狂打磨产品著称,经常拿着设计稿,在公司里面到处找人要设计要测试、要反馈,从五楼到1楼,最后年金山食堂的大厨都被他拽着不放。

这些年来,我跟很多做出过精彩,伟大产品的团队交流过。尽管行业千差万别,个性各有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了不起的极致产品都不是靠一个天才的想法,一个突然出现的灵感就能做出来的,而是要经历长期痛不欲生的修改一点一点打磨出来。

甚至在产品上线前几天,还会把整个方案推导重来。

把这个新项目或者新产品当做一局定生死的唯一机会,全身心投入,看看极致能做到什么程度。

用户对产品的感受是相对的,好评是相对的,和预期有关

很多人说口碑就是好吃、好看、好用,口碑就是因为服务丰富,而且有趣,价格也合适。其实不然,这与你事先的预期有关。海底捞通常开在很一般的地方,当我们走进去的时候,它的服务超越了我们所有的期望值,我们就会觉得好。 好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便宜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只有超过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

这里的口碑,可以理解为好评,用户欢迎。

从这个点, 可以推导出很多东西。 对于一个确定的需求,我们做出一个产品,能不能受欢迎,更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觉得孤立的看产品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效果好不好,而是要和同类产品对比,和用户预期对比如何,显著高出预期才是好。 所以,需要我们的产品保持和同类相比的显著优势,才能赢得用户欢迎。

进一步的,在行业初期,没什么竞争产品,产品做得简陋,满足了用户某种需求的主要部分,大家也会觉得很好,很不错,评价高。但是当到了后期之后,更多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出现,大家有同样的功能,甚至还各有优化,那么最开始的那个产品的用户评价就不会高了,就难以收到欢迎了。需要不断升级优化产品,直到接近与当前技术条件下的产品最优解。

因此,**产品的研发,也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随竞争对手、环境的变化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甚至改变我们的产品,才能一直收到到用户欢迎。

尤其在行业初始期,成长期,在达到接近最优解之前,产品需要相当多的改变,升级,优化,不然很容易就遭到淘汰了 。

在没什么竞争的小的领域有用户好评,别以为自己多厉害,到了大的领域,或者其它领域仍然能好评。小领域因为竞争少,觉得你这个好, 或者用户心智不同,觉得你这个好。 其它领域,更大领域,用户水平不一样,预期不一定,你就做不到那样的水准了。 典型的,b站重点投资的 《三体》动画,制作方以前在二次元领域做了个动画,用户评价很好,然后觉得同样的水准做《三体》也会好,结果口碑崩了。因为看三体动画的人心智高了,预期高了很多,它就崩了。

好文链接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