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的理念是,为了提高组织能力所进行的投入和努力应该得到正面的回报,即提高投入产出比(ROI),这与市场经济下经济实体的质朴追求是相吻合的。

    在1.X的版本中,围绕这个理念的原则是:通过流程改进来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水平)。

    在2.0版本中,将1.X的原则在因果关系做了一个颠倒,变成了:以组织的工作绩效(水平)驱动对流程的改进。它将业务目标直接与运营和能力对齐,以求在时间、质量、预算、客户满意度和其他关键驱动因素方面推动组织可度量的能力改进。

    从原则的变化,笔者认为,CMMI 2.0更重视组织成熟度水平,而成熟度的表现则是组织的有效度量。

    在笔者看来,“成熟度”意味着重复可预测的行为。当“能力”在一段时间或实例(对于公司来说,可以是项目)内显现出来,并且可以被预测出来时,就可以认为该组织的做事方式是成熟的。

    从在CMMI的上下文中来看,“成熟度”意味着所拥有的能力的成熟程度。所以“能力显示一次”,或,“能力只在一个实例中显示”不能称为“成熟”。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这种“能力”必须在许多产品、项目和流程中得到体现,只有当组织成功地执行了满足其意图(Intent)的那些实践领域(Practice Areas)的所有相关实践(Practices),从而满足相关“能力领域(Capability Areas )和类别(Categories)”的标准时,才能称其为“成熟”。

    换个思路来说,软件产品的生产只是实体生产的一个分支,因此对软件产品的产品特性参数和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也要做出标准要求。如果组织中生产同一个软件产品或进行同一个项目的特性参数和质量的分散性较小(即,一致性好)以及组织中生产不同产品或进行不同项目的特性参数和质量起伏不大(即,稳定性好),辅之以组织的具体度量标准和MSA、SPC的运用,就可以说明相应的 “成熟”等级了。

    另外,笔者认为新老版本原则的改变还出于这种考虑:老版本希望通过过程改进以提高组织绩效进而提高产品质量的思路已无法满足当前软件产品生产的方式了,因为,即便是软件生产流程达到要求了,也只能说明过程要求“及格”了,但却无法知道当前组织的绩效水平,更因为产品质量由客户决定和质量评价本身在时间上的滞后性,而无法预知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而新版本首先评价组织的绩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出发驱动自身的提高,进而保障产品/服务交付水平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精彩链接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