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DETR翻译过来就是检测transformer,是Detection Transformers的缩写。这是一个将2017年大火的transformer结构首次引入目标检测领域的模型,是transformer模型步入目标检测领域的开山之作。利用transformer结构的自注意力机制为各个目标编码,依靠其并行性,DETR构造了一个端到端的检测模型,并且避免了以往模型中各种类型的冗余操作,让目标检测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原论文链接 参考视频在这里 对transformer结构的复习在这里:(1)史上最小白之Transformer详解;(2)详解Transformer中Self-Attention以及Multi-Head Attention; 官方源码在这里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detr

文章目录

一、模型特点二、DETR结构1. backbone2. transformers(1)encoder(2)decoder

3. FFNs4. PS:关于decoder中object queries个数的设置

三、损失函数计算1. 二分图匹配2. 匹配后损失计算

四、模型表现五、消融实验

一、模型特点

DETR模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真正在目标目标检测模型上实现了端到端:DETR没有anchors的生成,在推理阶段最后也没有NMS来过滤掉多余的低质结果,不引入任何人工先验知识,从而简化了模型的pipeline。DETR另一特点就是引入transformer结构,通过该结构结合全局信息,考虑目标间的关系并行生成最终的集合预测结果。

二、DETR结构

1. backbone

DETR基础版本的backbone使用torchvision上预训练过的ResNet-50,训练时冻结BN层参数。设输入img维度为(3, H, W),经过backbone后变为(2048,

H

32

{\frac {H} {32}}

32H​,

W

32

{\frac {W} {32}}

32W​)。此外在后续实验阶段论文还使用了ResNet-101以及改进过的DC5版本,此部分可以看原论文。

2. transformers

在传入encoder前,要对backbone的数据进行一些处理:(1)由于transformer计算开销问题,通过1x1卷积将channel从2048降低到256。(2)转换为序列输入,flatten为(256,

H

32

W

32

{\frac {H}{32}} * {\frac {W}{32}}

32H​∗32W​),一个向量长为256。 模块中具体参数可参考DETR官方源码。

(1)encoder

encoder块基本沿用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中的结构,位置编码使用修正后的位置编码,和ViT一样。每个encoder块结构如上图所示,总encoder部分由N个encoder块堆叠而成,首个块输入为backbone修正后的序列输入,之后块都以上个块的输出为输入,最终输出与输入维度一样。不清楚的transformer部分的话可以在本文首对应知识点去复习一下。

(2)decoder

decoder块输入为 object queries,注意,这是一个可学习的序列输入参数,在论文中维度为(100, 256),序列由100个向量构成,每一个向量长256。如图所示,decoder块大体上符合transformer的经典结构,包含两个多头注意力块,这与原始transformer不同,没有使用masked多头注意力,原因是这里的是用于处理图像数据的,是非自回归的模型,要求并行输出。其中第一个多头注意力块单纯由object queries当作输入和位置编码,第二个多头注意力块则由上层输入以及encoder最终输出作为输入,外加object queries给Q位置编码,encoder中使用的修正位置编码给K位置编码,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非常狠心的做法,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强化模型学习全局信息以及目标见的关系。decoder部分由M个decoder块堆叠而成。decoder部分最终输出维度与object queries相同。

3. FFNs

FFNs即Feed Forward Networks,用于对transformer结构输出后的数据完成分类+bbox预测任务。两个FFN头共享transformer的输出。

分类的class FFN使用简单的一层线性层,接受(100, 256)维度输入,输出(100, C + 1)维度的向量,C + 1为“数据集类别数+背景”的个数bbox预测的FFN使用三层MLP,接受(100, 256)维度输入,维度变化为(100, 256) >> (100, 512) >> (100, 4)。前两层计算后都接ReLU激活函数,最后一层计算后接sigmoid函数。最终输出维度为(100, 4),代表目标的4个bbox坐标(x, y, w, h)。

4. PS:关于decoder中object queries个数的设置

论文中将object queries的维度设置为100。设置这个数字的原因是:COCO数据集中每张图片中目标个数(正样本)都远低于100,DETR在每张图片上都输出一个元素个数为100的结果集合,集合中包含背景(负样本)。

三、损失函数计算

在训练阶段,DETR有两种损失:(1)二分图匹配阶段的损失,用于确定最优匹配。(2)在最优匹配下的模型损失。

1. 二分图匹配

我们知道DETR每次输出包含N=100个预测目标的集合,由于GT集合元素个数小于N,我们用

ϕ

\phi

ϕ将GT集合元素个数填充至N个。那么预测集合与GT集合总的二分图匹配个数就有

A

N

N

A_{N}^{N}

ANN​个,我们所有匹配的集合设为

Σ

N

\Sigma_{N}

ΣN​。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最优的匹配,公式如下图所示。

σ

^

=

a

r

g

m

i

n

σ

Σ

N

i

N

L

m

a

t

c

h

(

y

i

,

y

^

σ

(

i

)

)

\hat{\sigma} = \mathop{arg min}\limits_{\sigma \in \Sigma_{N}} \sum_{i}^{N} L_{match}(y_{i}, \hat{y}_{\sigma(i)})

σ^=σ∈ΣN​argmin​i∑N​Lmatch​(yi​,y^​σ(i)​)

σ

^

\hat{\sigma}

σ^即为最优匹配,

y

i

y_{i}

yi​与

y

^

σ

(

i

)

\hat{y}_{\sigma(i)}

y^​σ(i)​分别代表GT值和预测值。 以往的一些研究包括本论文都是使用的匈牙利算法Hungarian algorithm来计算最优匹配的。

2. 匹配后损失计算

有了最优的匹配

σ

^

\hat{\sigma}

σ^后,便要计算模型的损失,公式如下。

L

H

u

n

g

a

r

i

a

n

(

y

,

y

^

)

=

i

=

1

N

[

l

o

g

p

^

σ

^

(

i

)

(

c

i

)

+

1

{

c

i

ϕ

}

L

b

o

x

(

b

i

,

b

^

σ

^

(

i

)

)

]

L_{Hungarian}(y, \hat{y}) = \sum_{i=1}^{N} [-log \; \hat{p}_{\hat{\sigma}(i)}(c_{i}) + \mathbb{1}_{\{c_{i} \ne \phi\}} L_{box}(b_{i}, \hat{b}_{\hat{\sigma}(i)})]

LHungarian​(y,y^​)=i=1∑N​[−logp^​σ^(i)​(ci​)+1{ci​=ϕ}​Lbox​(bi​,b^σ^(i)​)]

L

b

o

x

(

b

i

,

b

^

σ

^

(

i

)

)

=

λ

i

o

u

L

i

o

u

(

b

i

,

b

^

σ

^

(

i

)

)

+

λ

L

1

b

i

b

^

σ

^

(

i

)

1

L_{box}(b_{i}, \hat{b}_{\hat{\sigma}(i)}) = \lambda_{iou}L_{iou}(b_{i}, \hat{b}_{\hat{\sigma}(i)}) + \lambda_{L1} {||b_{i} - \hat{b}_{\hat{\sigma}(i)}||}_{1}

Lbox​(bi​,b^σ^(i)​)=λiou​Liou​(bi​,b^σ^(i)​)+λL1​∣∣bi​−b^σ^(i)​∣∣1​

其中

y

i

=

(

c

i

,

b

i

)

y_{i} = (c_{i}, b_{i})

yi​=(ci​,bi​),分别代表GT类别和bbox参数{x, y, w, h};在最优匹配

σ

^

\hat{\sigma}

σ^下,预测的类别分数和bbox参数分别为

p

^

σ

^

(

i

)

(

c

i

)

\hat{p}_{\hat{\sigma}(i)}(c_{i})

p^​σ^(i)​(ci​)和

b

^

σ

^

(

i

)

\hat{b}_{\hat{\sigma}}(i)

b^σ^​(i);

λ

i

o

u

\lambda_{iou}

λiou​和

λ

L

1

\lambda_{L1}

λL1​为超参数用于调节权重。

四、模型表现

上图中第一横栏是在Detectron2上训练3x迭代周期的模型;第二横栏是使用GIoU并且训练9x迭代周期的“精致调教后的Faster R-CNN”模型;第三横栏是DETR。

可以看到,在backbone和参数量相近的情况下,在DETR与精致调教后的Faster R-CNN效果相当(上图中高亮部分),DETR甚至在中大目标检测表现上优于Faster R-CNN,作者将此归功于transformer结构;同时,也可以看到DETR在小目标检测表现上败于Faster R-CNN。

五、消融实验

在DETR论文中,作者还针对模型做了许多相关的消融实验。下面简单介绍一些论文中所做的这些消融实验,具体细节还请在原论文中找寻答案。

Encoder层数对模型的影响:encoder对划分开目标实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encoder层数不可以太少,不然会导致最终AP的下降。见下table 2。 Decoder层数对模型的影响:decoder利用encoder在全局上初步划分开的目标信息,进一步在目标实例某些位置去得到推理结果。Decoder层数太少不足以支撑模型计算目标间的交叉关系,导致模型整体性能下降。见下fig 4与fig 6。 内部FFN的重要性:内部FFN其实就是1X1的卷积层。完全移除它们后,模型AP下降了2.3个点。 所以内部FFN很重要。 位置编码的重要性(两种位置编码):DETR中有两种位置编码,分别为“用于encoder和decoder输入的spatial positional encodings”和“用于decoder的可学习的object queries”。论文对于上述两种位置编码应用时机和方式进行了消融实验。见下table 3。 Loss函数对模型的影响:论文中loss函数的baseline由三部分组成——1. 分类class loss;2. bbox距离L1 loss;3. bbox的GIoU loss。 论文对后两部分做了消融实验,证明baseline的优越性,即三种元素缺一不可。见下table 4。

此外,论文还在附录给出了DETR模型更多更细节的介绍,足足有6页。

好文链接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