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类指标是重要的用户质量指标,代表了产品上真正的用户,代表了具备营销价值的用户群,是几乎所有产品运营的重点。

在这一讲中,我会主要向你介绍 UV、DAU、MAU,以及每日使用时长和每日打开频次等指标。

你是否思考过:这些指标,哪一个最能体现活跃度?哪一个最有参考价值?以及应该挑选哪一个作为活跃指标,来作为接下来的业务运营的导向?

我可以先告诉你答案:这几类活跃指标,各有各的特性、优势,你的业务具体需要参考哪个指标,还是取决于你的业务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并没有标准答案。

当你理解了每个指标背后的意义、用途了,你也就知道了哪个才是最适合你,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了。

独立访客 UV,何为“独立”?

UV(Unique Visitor),即独立访客,是所有活跃类指标的基础。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有了网站的独立访客概念。

我们从 App 和 Web 两类产品来讲 UV “独立”的界定。

1.App 产品的独立访客

App 产品的独立访客的界定相对容易和清晰,一般而言是通过设备和用户标识符来进行,即同一个设备(设备 ID、IMEI、UUID 等)就是一个独立访客,同一个用户标识符(手机号、用户名等)也是一个独立访客。

问题来了,用户如果更换手机呢?假设你用的是华为手机,平时会看看今日头条,那么对于今日头条你就是一个独立访客;可是过两天你把手机换成了小米,这时候今日头条还会把你算作一个新的独立访客吗?

答案是不一定,有三种情况:

产品已有用户标识符,用户更换手机,若未登录,则独立访客 +1; 产品已有用户标识符,用户更换手机,若登录,则为独立访客不变; 产品没有用户标识符,用户更换手机,则独立访客 +1。

这里的“已有用户标识符”,意为你已经用手机号、微信号、邮箱号等账号注册过该产品。

关于“用户标识符”,你可以回顾《03 | “虚荣”的注册指标,“有效用户”应该如何界定?》。

说白了,就是能识别出你的账号,那么独立访客就不变;若不能,就会将你视为另一个独立访客,则独立访客 +1。

2.Web 产品的独立访客

Web 产品界定独立访客的核心逻辑是基于 Session、浏览器标识等方式。

Session,又称会话。

当用户打开 Web 页面,也就是创建了一个 Session 会话。如果用户在接下来 30 分钟内没有任何动作,此次会话自动结束,此时对于这个 Web 页面,将计作一次独立访客。

浏览器标识,稍微复杂一点,分为是否独立浏览内核和浏览器代理,这里不做详述,直接说几种情况。

如果在一个浏览器中打开 5 个 A 网站,对于 A 网站是几个独立访客呢?

这要看浏览器的标签页配置,是否为独立内核访问。如果是独立内核访问,则为 5;否则为 1。

如果在电脑上打开两个浏览器,分别打开 A 网站,对于 A 网站是几个独立访客呢?

这取决于网站对于独立访客的计算逻辑。如果不做任何计算,那么独立访客就是 2;如果按照 IP 地址计算,那么独立访客就是 1。

想一想:如果一屋子 10 个人连接同一个 WiFi 访问 A 网站,那么独立访客又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对于 Web 产品而言,不像 App 产品可以获取很多比较能够标识用户的数据,所以基本上都是通过浏览器标识、Session 以及 IP 地址这三种数据来计算网站的独立访客。

DAU,每日活跃用户

DAU,众所周知是每日活跃用户,那么什么是活跃呢?

其实活跃这两个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因为活跃的范畴实在是太大了,目前常用的活跃口径有:

基于单一指标:启动 App、登录 App、点击某一功能。 基于多个指标:打开 App 后且停留时长超过 5 秒。

【问题 1】

与刚刚独立访问 UV 指标类似的逻辑,我们再分析一个问题:我有两台手机,今天分别打开产品 X,那么产品 X 的 DAU 是多少?1 还是 2?

答案同样是不一定,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明确产品 X 的 DAU 口径:

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设备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 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用户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1。

【问题 2】

再深入一点:我有两台手机,今天分别打开产品 X,在手机 A 上打开产品后立刻就退出了,在手机 B 上还用了一会儿,那么产品 X 的 DAU 是多少?1 还 2?

答案同样也是不一定,回答这个问题前,仍需要明确产品 X 的 DAU 口径:

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设备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 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用户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1; 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且停留超过 2 秒的设备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1; 如果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且停留超过 2 秒的用户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1。

【问题 3】

继续深入一点:我有两台手机,今天分别打开产品 X,在手机 A 上未登录使用,在手机 B 上登录后使用,那么产品 X 的 DAU 是多少?1 还是 2?

答案同样是不一定,回答这个问题前,仍需要明确产品 X 的 DAU 口径:

如果未做用户同一化,且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设备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 如果未做用户同一化,且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用户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 如果已做用户同一化,且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设备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2; 如果已做用户同一化,且 DAU 口径是启动 App 的用户数,那么产品 X 的 DAU 就是 1。

那么到底应该以设备数还是用户数作为 DAU 口径呢?这取决于你的产品特征。

以设备数作为 DAU 口径的场景,一般集中在渠道运营中使用。因为渠道运营主要负责拉新获客,新流量首次启动产品时并未注册用户,所以以设备数来反映拉新效果。 此外,还有一类产品也主要以设备数作为 DAU 口径,那就是工具类、服务类产品,例如健身 App、各类手环 App、导航 App 等。用户无须注册即可使用大部分功能,即使登录也仅仅是方便记录一些用户产生的历史数据。 以用户数作为 DAU 口径的场景,一般集中在必须注册才能使用核心服务,或必须注册才能使用 100% 服务的产品中。这些产品非常关心用户的账号信息,并且后续的功能和服务也与用户的账号信息息息相关,例如社交类、电商类产品,基本上不登录、不注册就不能完成核心业务流程,例如无法购买、无法加好友等。

MAU,每月活跃用户

MAU 常见于工具类、服务类产品,业务上一般认为用户在一个完整自然月中至少使用产品一次,即可计入 MAU。

MAU 有以下几个特点:

考察 MAU 的产品,按自然月为 30 来计算,至少有 1/30 的概率可以接触并营销用户。 由于营销概率很低,故考察 MAU 的产品,其用户终身价值较高,或用户贡献的客单价较高,或用户的黏性较高。 例如几乎所有的银行信用卡 App 都只考察 MAU,原因在于这类产品的用户都是该银行信用卡的用户,一般会持卡约 3~5 年,甚至更久,并且在持卡期间用户的收入贡献一般在万元级别,远高于其他互联网产品。 由于 MAU 考察的周期是自然月,所以针对 MAU 的营销活动周期都很长,一般为 2~3 周,甚至更久。

考察每月活跃用户,是因为希望用户能够每月都打开产品,不要求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因为一个月至少来一次实在难以和用户习惯联系起来。

通常是基于用户的强需求来承载每月的活跃用户,大部分都是“非我莫属、独此一家”的功能或服务。比如,运营商的话费查询和充值、信用卡的还款分期等均属此类。

除了 MAU、DAU,每日使用时长和每日打开频次也是典型的活跃类指标,那么这四者间有什么关系呢?

MAU、DAU、每日使用时长、每日打开频次的关系

在刚刚提到,你需要根据自己产品的发展阶段和情况,来选用活跃指标。那么这四者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发展情况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1.当 MAU 运营到极致时,就会变为 DAU

此时活跃类指标看起来是时间维度的缩减,但是从 MAU 到 DAU 的变化,会带来用户运营体系的完全改变。这意味着之前的用户低频需求场景变为了用户的高频需求场景,不仅需要资源和时间转换用户习惯,更需要从运营体系上做出根本性变革。

例如,运营商和金融产品,绝大多数是属于 MAU 的范畴,为了从 MAU 提升到 DAU,他们无一例外地加入了 DAU 专属场景,包括内容资讯、签到、打卡等,并在 MAU 场景和 DAU 场景的相互协调和联动做出了巨大的投入。

2.当 DAU 运营到极致时,就会变为“每日使用时长”

当产品已不满足用户每天只来一次,而是希望每次用户打开产品,都尽可能地延长使用时长时,就会以“每日使用时长”作为活跃指标。

因为用户在产品上的使用时长越长,就越有机会去触达和营销用户。

很明显,一个单日使用时长为 5 分钟的产品,和一个单日使用时长为 75 分钟的产品,两者能从用户身上完成转化的概率对比,显然后者优势更大。

当从 DAU 转为“使用时长”时,产品要增加很多特殊场景。以内容分发产品为例,就不再是基于时间线来分发,而是基于算法来分发,力图让用户“刷不完”;原本图文类内容就要增加短视频、长视频或直播类,能够“杀时间”的场景。

3.当“使用时长”运营到极致,就会变为“每日打开频次”

当产品不满足用户每天都是用 75 分钟,而是希望用户能够一天内多次使用产品时,就会以“使用频次”作为活跃指标。

使用频次的提升,同样意味着能够触达和营销用户的概率增加,但难度也在增加。

从“使用时长”到“使用频次”指标的转变,需要考量用户在脱离产品场景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触达方式和触达渠道来引导用户打开产品,并避免对用户造成频繁打扰,这个难度非常高。

所以很多时候还会借助品牌营销、外部合作方、营造爆点等来提升用户单日使用频次,那么怎么做呢?想做到在脱离产品场景的情况下,又不打扰用户,有什么有趣的打法吗?

这个也是我们产品运营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想提升使用频次,最常用的就是通过 PUSH 来吸引用户回来,只要用户离开 App,或者检测到 App 进入后台休眠,就马上下发 PUSH 把用户召回来,但这样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以 UC 头条为例,PUSH 的下发有严格限制,24 小时内最多下发 6 条,相邻 2 条之间至少间隔 4 小时,紧急的 PUSH 必须走绿色通道才能下发,以及下发时必须分客群下发,绝大多数情况严禁全量下发。

所以,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在用户脱离产品后,我们会通过其他有趣的方式来提升用户使用频次。

品牌营销。在产品场景外,在合作品牌的场景中去触达用户,吸引用户回到产品。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在咖啡厅、餐厅等的收银台通常会有银行类 App 的二维码,例如“扫码领 100 减 20 优惠券即刻使用”。这样就在第三方品牌的场景中达到自己产品的露出,以提升使用频次的效果了。 外部合作方。这类方式也就是做产品投放,将自己产品在其他产品中露出,可以设置钩子策略吸引用户,也可以仅仅是做展示。我们常讲的社交化传播就属此类,在各个社交平台通过内容、广告等形式来露出我们的产品,并吸引用户打开使用以提升使用频次。 营造爆点。这类方式是通过内容运营来推爆点出来。内容爆点一旦出来,马上跟进产品的核心服务或者价值主张。可以参详支付宝或微信的例子,基本上每次有一丁点大的新功能出来,全网都能看到各种“微信终于更新这个功能了”之类的内容,用户也基本上会马上打开微信去找这个新功能。这种方法的成本很低,是非常有效提升产品使用频次的好办法。

最后,我将以上四类指标的运营难度和资源需求汇总为下表,可供你参考:

关于“活跃”,两种特殊情况的界定

1.闪退算不算活跃?

对于 App 而言,闪退是不可避免的糟糕场景。那么对于活跃来说,App 发生闪退是否会计入活跃呢?

技术上,闪退会计入活跃,因为用户确实启动了 App,只是在启动过程中出现某种错误导致正常启动流程被中断;但是业务上,闪退不是正常的业务流程,所以应当考察成功启动 App 的用户量。

所以,对于产品同学而言,在 App 每次发新版本,以及操作系统升级时,都需要重点关注活跃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其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闪退等异常情况。

2.后台唤醒和调起?

那么,后台唤醒和被其他应用静默调起算不算活跃呢?

在 Android 系统中,有一个有趣的特性,叫作 Service,即后台服务。它能够支持以无 UI 界面的形式在后台静默运行,同时也支持被其他事件在后台唤醒和调起。当 Service 被调起时,可以监听用户行为,并向后台发送数据。

所以,后台唤醒和被其他应用静默调起时可以计入活跃。

很多互联网的产品都属于同一个企业,通常也会借助这种方式来在各个 App 间共享数据,目的就是提升用户体验,以及提升活跃。

小结与预告

本节课把活跃仔仔细细地聊了个底儿亮,讲解了 DAU、MAU、UV 的业务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深刻认识到了“活跃”对业务的重要性。

“活跃”之后的下一城就是“留存”了。

你对留存的理解,也是片面地认为这仅指的是“用户留存”吗?其实留存关注的方面非常多,在下一讲《05 | 关注用户留存就够了吗?值得你关注的另外 3 种留存》会让你对“留存”有新的理解。

那么此时此刻,你对“留存”的理解又是什么呢?欢迎下方留言区与大家讨论。

精选评论

**铭:

IP地址计数的话,我任务一群人使用同一无线网计数,应该是分别计数的。现在无线网基本上会给每个用户分配独立IP地址。但是之前开发跟我说,公司内网每个人的IP是一样的,所以计数是1。我也有点迷糊了,是因为公网和私网也有区别么?

    讲师回复:

    是啦。公网地址只有256x256x256x256这么多点,所以只要通过路由器出去的大家都是同一个公网IP,所以用IP地址是能做为DAU计算的。

*辉:

不错

**潭:

这位讲师讲的真的很棒,想请教一个问题,一个手机登陆,一个手机未登录,为什么做了账号同一化,统计口径为用户数时有1(没识别出账号不应该是2个嘛)个DAU呢?未登录的手机只能知道设备号无法获取账号,怎么能知道和登陆的手机是同一个账号(用户)呢?感觉和上文的这句话矛盾:产品已有用户标识符,用户更换手机,若未登录,则独立访客 +1;

    讲师回复:

    是,我提到归一化的三种方式,这里仅仅举例了用设备标识符来处理的场景。事实上,后台在分析重复用户时,还会用到很多其他维度的信息。工程中已大量基于ip地址、LBS、使用时间、停留地点、停留时长、用户兴趣等来判断是否为同一个用户。例如,我有两台手机,都装了抖音,一个登陆,一个没登录,不论我在办公室,还是家里,还是地铁上,只要有过使用,抖音都会上报当前的地理位置(非常精确)以及ip地址,我依然可以判断出这两个用户极大概率是同一个用户。

**洋:

如果一屋子 10 个人连接同一个 WiFi 访问 A 网站,那么独立访客又是多少呢?应该是10个独立访客吧,用设备号和IP地址去重计数。

    讲师回复:

    用设备号(或者设备标示)就是10,但是用IP地址,就是1,因为路由器出公网的IP只有一个,10个人的IP是内网,都会被映射为运营商的唯一公网IP,所以是1

**生:

MAU:每月活跃用户数,运营到极致就变成DAU:每日活跃数,DAU运营到极致就是每日活动时长。(什么是活跃用户定义需要明确下来)

    讲师回复:

    说的是,课程中也是这个逻辑。

推荐阅读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