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二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18-32 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孟子·尽心上》(二)“教育”的概念:

•     广义的教育:家校社,增进人的能力影响人的活动

•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培养成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纽带,中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     教育是有目的(偶然发生的不算)培养人(动物行为不算)的社会活动(本能行为不算)

•     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社会属性

•     永恒性(教育一直存在)

•     历史性(教育制度古今不同)

•     继承性(论语孟子古今相同)

•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相对独立性(社会经济相对【社会教育制约】,自身规律独立)

4.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

•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促进人的发展)

•     个体个性化(尊重个性化差异,如喜欢开车)

•     个体社会化(符合社会要求,如遵守交通)

•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促进社会的进步)

•     变迁(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     经济

•     政治

•     文化

•     流动(人口流动)

•     转换,调动

作用方向(性质,好与坏)

•     正向作用(对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

•     负向作用(九年义务之后缺少了创造力,阻碍发展)

•     呈现形式

•     显性:计划内施加影响

•     隐性:非预期,计划之外

•     例子:上课互动,掌握知识是显性,解决单身时隐形

5.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

•     承认动物的达尔文,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

•     不承认动物的原始社会儿童无意识模范,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

•     第一个正确的教育起源起源于劳动活动,米凯爱劳动(马克思认为这个最准确)

6.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

•     简单,劳动,无阶级

奴隶社会

•     夏商周=六艺=官府

•     春秋=私学兴起

•     斯巴达=军事教育=培育军人和武士

•     雅典=五育发展=培育政治家和商人

封建社会

•     战国秦朝=私学繁荣=儒墨盛行

•     汉代=太学=独尊儒术=察举制,振辟制

•     魏晋南北朝=无寒门=九品中正制

•     隋唐=六学二馆(象征性和等级性)=分科=隋炀帝立科举制

•     宋朝=书院=四书五经(程朱理学)

•     清末=学堂=中体西用=废除科举

•     教会学校=七艺=培育教士和僧侣

•     骑士教育=七技=培育骑士

近现代社会

•     近代: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德国

•     现代:全面多现身

•     全民化(面对全民)

•     民主化(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的否定)

•     多元化(目标,内容,管理)

•     现代化

•     终身化(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教育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用现象,问题探索规律)

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时期

•     中国:《学记》孔子(最早因材施教市学记,最早启发式论语)

•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书问答法,最早启发),柏拉图(理想国,喻学习与游戏),亚里士多德(首次遵循自然),昆体良(古罗马西方最早《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萌芽班级授课)

创立时期

•     独立派

•     培根:受提出(科学归纳法)

•     纽斯(大):来实现(《大教学论》=班级授课=泛智教育=百科书课程=金科玉律,级智夸大独立)

•     康德:首讲授(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     巴特:来规范(《普通教育学》正式规范科目,一教,二学,三中心,四阶段)

•     杜威:真现代(《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活动中学习经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五部教学法)

•     其他派

•     卢梭(卢的爱儿很自然)

•     洛克(绅士洛克在白板中画漫画)

•     裴斯泰洛奇(最早提出心理学化,儿童之父,劳教结合,裴斯心理重劳动)

•     斯宾塞(斯宾塞科学备生活)

发展阶段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马卡连科(苏联,集体主义思想)

•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对我国影响最大)

•     杨贤江(《新教学大纲》,最早用的国人)

•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     赞可夫(30年实验高难度高速度《教学与发展》,高速赞发展)

•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自学可发现纳来发现结构)

•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三分类,时间可解决,姆有掌握目标)

•     瓦根舍因(瓦根找范例)

•     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全面和谐好斯基)

•     巴班斯基(巴班最优化)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     社会制约教育发展(龟速构防守)

•     1.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     2.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     3.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     教育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两再一新促生产)

•     1.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学习后服务=劳动力)

•     2.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产生科学=科学知识)

•     3.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新的创造)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中央管理体制)

•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主义)

•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六学二馆)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     教育的政治功能(人鱼公主促政治)

•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公务员)

•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爱国主义)

•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选举权)

•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核心价值观)

文化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     1.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     2.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学什么)

•     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     4.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     5.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     教育的文化功能(两传选新促文化)

•     传递、保存文化

•     传播、交流文化

•     选择、提升文化

•     更新、创造文化

人口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     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人口大国教育多)

•     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父母教育高,孩子也高)

•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分区域化)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     生理发展(身高、体重)

•     心理发展(记忆、思维)

•     社会性发展

人体身心发展规律

•     顺序性=由什么到什么=循序渐进=人如其面

•     阶段性=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分段式

•     不平衡性=同一个人的不同发展=关键期

•     互补性=身心互补=身身互补=扬长避短

•     个别差异性=多个人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     内发论(孟子复活迅高歌)

•     孟子、弗洛伊德、格赛尔、霍尔、威尔逊、高尔登

•     外铄论(外婆寻找落花生)

•     荀子、洛克、华生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人家校舍)

•     遗传=提前=成熟=可塑性

•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原因)

•     学校起主导作用: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     主导作用的表现(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严(延时)规范,塑(加速发展)个性

•     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入学之后老师不能闯红绿灯)

•     加速个体发展(快速获得知识)

•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高中觉得自己很博学)

•     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考艺考)

•     环境(多种可能,可能变成实现)

•     个人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内在动力)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

•     社会依据(生产力,政治,文化,人口)

•     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     学制本身的依据(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     前制度化教育(相对稳定与学生和产所)

•     制度化教育(近代教育学制出现)

•     非制度化教育(终身学习)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欧单美分苏中)

•     双:英开始欧兴(学术轨与职业轨)

•     单:美开始(有利于普及)

•     分:苏中(普高职高)

我国学制沿革

•     壬寅学制(首次颁布)

•     癸卯学制(首次实施,中体西用)

•     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资本主义)

•     壬戌学制(美国为蓝本,长期)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打算延长到 12 年)

•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提高就业率)

•     高等教育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

•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终身学习,世界上第一本耶克斯利《终身教育》,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芝士(知事)存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     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的概述

•     广义:人们的期望

•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     作用

•     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     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     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     教育的最高理想

•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     国家的教育目的:普遍性

•     学校的培养目标:特殊性

•     学科的课程目标:都是与学科相关的

•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期望学生所发生变化

•     教育目的的功能

•     导向功能

•     激励功能

•     评价功能

•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     社会本位论(那社会恐吓图图)

•     社会发展需要、公民

•     个人本位论(啰嗦一路无人陪)

•     个人需要出发、自然人

•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     具体目的

•     我国教育目的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马克思是社会人)

•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发展需要)

•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人发展需要)

•     人们的教育思想(会询问大学教授)

•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唯一发展途径:劳教结合)

•     全面发展教育

•     德育:灵魂,统帅,方向和动力(社会主义方向)

•     智育:前提和支持,发展学生智力

•     体育:物质基础,增强学生体制

•     作用或促进作用

•     促进德育的发展:思想品德

•     促进智育的发展:记忆力和思维力

•     促进美育的发展:健与美历来是一致的。

•     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劳动技能的提高

•     实施途径

•     基本:上体育课

•     早操和课间操

•     课外体育训练

•     运动队的训练

•     美育:动力,通过各科教学和大自然,日常生活感受

•     最高任务是创造美

•     劳育:综合,养成劳动的习惯

•     是前四育的综合体现

•     在劳动中能否坚持下来就是德育

•     在劳动中能否举一反三是智育

•     教育研究方法

•     观察法(基本法)

•     调查法(问卷)

•     历史法(研究暴力事件)

•     实验法(做实验)

•     行动研究(问题研究)

•     教育叙事研究

第二章中学课程(2-14 分)

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的由来:唐朝孔

宋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斯宾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西方最早提出专门术语

广义的课程: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目的而选择)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内容属性

•     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

•     分科课程

•     综合课程

实施要求

•     必修课程

•     选修课程

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     国家课程

•     地方课程(对地方)

•     校本课程(对学校)

课程任务

•     基础性课程

•     拓展性课程

•     研究性课程

呈现方式

•     显性课程

•     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赫尔巴特活动中心:杜威儿童社会中心:新冠疫情

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接受),社会(政治),学科特征(知识)

课程组织

课程设计的概念:制定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确定目标

•     确定目标

•     选择经验

•     组织经验

•     评价结果

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斯腾豪斯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     3.直线式与螺旋式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     课程计划

•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     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     课程标准(学科)

•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

•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     作用: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     教材(老师学生)

•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     作用:学生学习德基本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     原则与要求

•     ①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     ②知识具有基础性

•     ③保证知识的逻辑和教学法的统一

•     ④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⑤教科书编排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     ⑥横向和纵向组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方式),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方平的关节有内功)

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分科与综合课程高中:分科课程综合实践课:小学一年级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小学三年级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内容(一研二社二技)

•     ①信息技术教育:我们都上过计算机课。

•     ②研究性学习:大家在实验课上都自己研究过,自己做过实验。

•     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比如植树、铲雪。

•     ④劳动与技术教育:比如大扫除。

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科目一)

新课程背景的评价观(内母猪过重,方去膘)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3.评价内容综合化4.评价标准分层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

第三章中学教学(18-24 分)

教学的概述

教学概念

教学的含义:教育目的规范下,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教育大于教学,教学不等于智育

教育任务

形式教育(能力)与实质教育(知识)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双基+德智体美)

•     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发展学生智能

•     发展学生体力

•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意义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双边)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1.间接性为主(书本)

•     2.引导性(老师引导)

•     3.简捷性(高效)

•     4.教育性(赫尔巴特教育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舰长传教)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现实与书本)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储备到能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

教学过程的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原则(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直观性(夸美,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     贯彻要求(选择语言讲解不滥用)

•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启发性(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     贯彻要求(牧民发问)

•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4)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学科+学生)

•     贯彻要求(学生系重点)

•     (1)教学要有系统性

•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巩固性(牢固掌握)量力性原则(适合学生发展水平)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知识+德育)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     贯彻要求(乡土训练运用书本)

•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中小学的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讲授法(老师)、谈话法(师生)、讨论法(生生)、读书指导法(自学)

•     讲授法的贯彻要求

•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     (2)注意启发。

•     (3)讲究语言艺术:使用普通话,语言简练到位。

•     (4)要组织学生听讲。

2.直观感知:演示法(老师做)、参观法3.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学生做)、实习作业法(老师指导)、实践活动法4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组织形式

•     个别教学制

•     班级授课制

•     优点

•     A.严格的制度保障执行

•     B.能够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     C.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     D.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     E.让学生系统获取知识

•     F.有利于教学管理

•     缺点

•     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

•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     一堂好课的标准(“慕容芳气购泰语书”)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种类

•     实施功能

•     诊断性评价(前)

•     形成性评价(中)

•     总结性评价(后)

•     运用标准

•     相对性评价:排名、相对位置

•     绝对性评价:标准

•     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自己比

•     评价主体

•     内部评价

•     外部评价

•     评价方法

•     定性评价

•     定量评价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22-52 分)

认知过程

1.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分类

•     无意注意(突然出现)

•     有意注意(对结果感兴趣)

•     有意后注意(对事物本身感兴趣)

(三)注意的品质

•     注意的广度/范围(数量)

•     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是否就久)

•     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

•     注意的转移(从..到...)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五)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争取发扬良好的心理习惯))

•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二)感觉的种类

•     绝对(由无到有)

•     差别(由少到多)

(三)感觉的一般规律(四)感觉的相互作用

•     感觉适应(适应了某种习惯)

•     感觉对比(黑人牙白)

•     感觉后效(看阳光)

•     感觉补偿作用(盲人摸象)

•     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害怕毛毛虫)

3.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整体属性)(二)知觉的种类

•     空间知觉

•     时间知觉

•     运动知觉

•     似动知觉

•     动景运动(电影)

•     自主运动(想象)

•     诱导运动(同时相对运动)

•     运动后效(前后相对运动)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     1.选择性。

•     对象与背景(透视图)

•     2.整体性。

•     整体和部分

•     3.理解性。

•     看法不同

•     4.恒常性。

•     强调知觉条件改变了,对象不变

4.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记之后用)(二)记忆的主要类型

•     按照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

•     ①形象记忆

•     ②逻辑记忆

•     ③情绪记忆

•     ④动作记忆

•     保持时间长短

•     ①瞬时记忆

•     ②短时记忆

•     ③长时记忆

•     信息加工和存储方式

•     陈述性记忆(描述)

•     程序性记忆(动作)

•     意识的参与程度

•     外显记忆(有目的地进行记忆)

•     内隐记忆(不知不觉中记住)

(三)记忆过程

•     识记

•     保持

•     回忆或再认

(四)遗忘

•     遗忘原因

•     痕迹衰退说:得不到强化

•     干扰抑制说:相互干扰(早上中午晚上)

•     压抑说:情绪压抑

•     提取失败说:没有线索

•     同化说:高级代替低级

•     遗忘的规律

•     影响遗忘的因素(人才请发誓)

•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人)

•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才)

•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才)

•     ⑥情绪和动机

•     ④识记的方法;

•     ⑤时间因素;

(五)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六)提高记忆能力6法

•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防止遗忘的方法

•     ①及时复习

•     ②合理分配时间

•     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     ④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     ⑤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     ⑥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     ⑦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

•     ⑧适当过度学习

5.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特征

•     1.间接性:由....推断...

•     2.概括性:由...总结出„

(三)思维的品质

•     1.广阔性

•     2.深刻性

•     3.独立性

•     4.批判性

•     5.灵活性

•     6.敏捷性

•     7.逻辑性-中心环节

(四)思维的分类

•     凭借物不同

•     直观动作思维—动作

•     具体形象思维—表象

•     抽象逻辑思维—概念

•     逻辑性划分

•     直觉思维—突然顿悟

•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     指向性划分

•     聚合思维——唯一答案

•     发散思维——多个答案

•     创新性划分

•     常规思维——现成、惯用、固定

•     创造性思维——新颖独特

(五)思维的基本形式

6.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     1.问题情境

•     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     3.酝酿效应

•     4.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     5.原型启发

•     6.情绪与动机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思恋良方)

•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创造性思维与培养

•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     流畅性(短时大量同领域的答案)

•     变通性(给出不同领域答案)

•     独创性(低频性)

•     创造性的培养

•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7.想象

1.想象的分类

•     无意想象

•     有意想象

•     再造想象

•     创造想象

•     幻想

•     理想

2.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学习概述

1.学习的内涵

学习实质: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学生学习的特点

•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

•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学习的分类

学习结果

•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

•     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意识水平

•     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学习性质与形式

•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     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3.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     知识的功能

•     (1)陈述性/描述性知识

•     (2)程序性/操作性知识

•     表现形式

•     (1)显性知识

•     (2)隐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种类

•     复杂程度

•     符号学习

•     概念学习

•     命题学习

•     结构关系

•     下位学习

•     上位学习

•     组合学习

4.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分类

•     操作技能

•     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     操作定向

•     操作模仿

•     操作整合

•     操作熟练

•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     如何一步一步培养

•     加里培林

•     1)活动定向阶段。

•     (2)物质或物质化:儿童在思考问题时,是以外显动作为主的,比如掰手指,数手指。

•     (3)出声的外部语言。

•     (4)无声的外部语言。

•     (5)内部言语活动

•     我国

•     原型定向

•     原型操作

•     原型内化

•     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借个机缘)

•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老师讲解知识时准确、简练。

•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的发展速度都是不同的。

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

1.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2.桑代克用猫做实验。3.斯金纳用小白鼠做实验。

•     1.行为频率:增加/降低

•     2.条件:给/撤

4.班杜拉用小宝宝做实验。

•     直接强化

•     替代强化

•     自我强化

2.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音标记单词)

•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     (1)学习材料本身是否有逻辑意义,学习的新知识有没有旧知识帮助我建立起联系。

•     (2)除了材料本身,还有学习者本人,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你在学习时有没有努力的与自己的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

•     先行组织者

•     先行:知识优先

•     组织者:教材

•     先行组织者大于所学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     (1)解释假设(动态性)

•     (2)情境性

•     (3)经验背景(主观性)

学生观

•     (1)丰富性

•     (2)差异性

学习观

•     (1)主动建构性

•     (2)社会互动性

•     (3)学习情境性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学生中心教学观

学习心理

1.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     激活功能(为了教师编努力学习)

•     指向功能(去图书馆看书)

•     维持功能(一直看书)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相互作用

•     并不是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倒 U 型曲线关系

•     在不同的任务当中动机水平会发生改变。

(五)学习动机理论

•     1.强化理论

•     行为主义观点

•     2.需要层次理论

•     (1)生理需要:满足衣食住行、吃喝拉撒。

•     (2)安全需要:

•     (3)归属与爱的需要

•     (4)尊重需要

•     (5)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     (6)审美需要

•     (7)自我实现的需要

•     3.成就动机理论

•     4.成败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

•     能力

•     努力程度

•     工作难度

•     运气

•     5.自我效能感理论

•     班杜拉

•     结果期待(理想)和功效期待(脚踏实地),自我效能感

•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①个人自身行为成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劝说④情绪状态

(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学习动机的培养(需要努力成就自我)

•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这样不管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努力学习。

•     学习动机的激发(控制奖惩启发归因)

•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作业比较难的时候,动机水平低一些,如果任务比较简单,动机比较高,争取都做对。

•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让学生对外在动机感兴趣。

•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学习迁移

(一)概念

•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     迁移性质与结果

•     正迁移

•     负迁移

•     迁移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

•     水平迁移

•     垂直迁移

•     迁移发生的方向

•     顺向迁移

•     逆向迁移

•     迁移的内容

•     一般迁移

•     具体迁移

(三)学习迁移理论

•     形式训练说(英语表达)

•     共同要素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     经验类化说/概括说(水下击靶)

•     关系转化说(小鸡啄米)

(四)影响迁移的因素(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3.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方法、技巧)(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     认知策略

•     复述策略(记硬背法)

•     精细加工策略(记笔记和记忆法)

•     组织策略(思维导图)

•     元认知策略

•     计划策略

•     监控策略

•     调节策略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4-44 分)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二)发展的结构

•     图式

•     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10分钟都熟)

•     同化

•     不改变原有图式(10分钟饭熟了)

•     顺应

•     改变了原有的认识(10分钟肉没熟)

•     平衡

•     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认知发展四阶段(爱奇艺(2.7.11)敢签巨星)

•     1.感知运动:0-2 岁。

•     靠感知觉和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

•     儿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     2.前运算:2-7 岁。

•     万物有灵论

•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     思维具有刻板性、刻板性表现为不守恒,不可逆

•     没有守恒概念

•     3.具体运算:7-11 岁。

•     获得了守恒的概念

•     获得简单抽象思维

•     可逆性

•     去中心化

•     4.形式运算:11-16 岁

•     抽象逻辑思维

•     发展了假设性思维

•     思维具有灵活性、补偿性和可逆性

•     接近成人

2.维果斯基的理论与教育

文化历史理论

•     低级心理机能(本能)

•     高级心理机能(学习)

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老师辅助内化)

•     最近发展区:

•     一个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所得到的,叫做现有水平

•     二是需要通过成人的帮助达到的,叫做即将达到的水平。

•     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3.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唯一答案)和发散型(多解)整体性(多角度思考)与系列型(一个角度思考)

中学生情绪与意志发展

1.情绪

情绪概述: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产生的心理情绪的特点

•     (1)主观性(看待事物方式不同)

•     (2)社会性(上网课理论)

•     (3)两极性(大喜大悲)

情绪的分类

•     心境

•     激情

•     应激

情绪理论

•     詹姆斯—兰格理论(生理产生情绪)

•     坎农—巴德学说(生理和情绪同时产生)

•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     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生理,认知最后情绪)

中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

•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     (1)体验迅速、强烈

•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     (4)时间延长、出现心境化

•     情绪调节的方法

•     (1)敏锐的观察情绪

•     (2)平和的接纳情绪

•     (3)正确的调整情绪

•     (4)有效的表达情绪

•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2.情感

情感的概念: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所产生的情感的分类

•     道德感

•     理智感

•     美感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区别

•     需要

•     主体

•     时间

•     特点

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意志

意志的定义意志的基本阶段

•     采取决定阶段

•     执行决定阶段

中学生人格发展

人格概述

人格的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人格的特征

•     1.独特性(人格有异)

•     2.稳定性

•     3.统合性

•     4.功能性

•     5.社会性

•     6.复杂性

人格结构

1.气质

•     气质的定义:心理活动表现在各方面

•     气质类型

•     胆汁质(表里如一)

•     多血质(活泼)

•     黏液质(死板)

•     抑郁质(敏感)

•     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     (1)胆汁质——直截了当,培养自制

•     (2)多血质——培养专一

•     (3)粘液质——耐心教育

•     (4)抑郁质——委婉暗示

2.性格

•     性格的概念

•     性格的结构特征

•     ①态度特征--核心

•     ②意志特征

•     ③情绪特征

•     ④理智特征

3.自我调控系统

•     1.自我调控系统的含义

•     2.自我调控系统

•     (1)生理自我。

•     (2)社会自我。

•     (3)心理自我。

人格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ABCD 型人格

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     婴儿期

•     儿童早期

•     学前期

•     学龄期

•     青年期

•     成年早期

•     成年中期

•     成年晚期

影响人格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

•     权威型

•     放纵型

•     民主型

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中学生能力发展

1.能力的定义:完成活动所需的

2.能力的分类

按照构造划分

•     一般能力

•     特殊能力

按照发展趋势划分

•     流体能力

•     晶体能力

3.影响能力的因素

(一)先天素质(二)早期经验(三)教育与教学(四)社会实践(五)主观努力

4.能力的培养

第一,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三,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第四,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五,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第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方式的隐蔽性(二)交往动机的多样性(三)交往欲望趋向强烈

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一)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二)把握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三)了解青少年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四)引导青少年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2-10 分)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概念: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动态相对的

2.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抑郁症

•     表现:持久性的心境低落

•     治疗

•     ①引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②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比如事情有积极的一面,不要只想着消极的一面

恐怖症

•     单纯恐怖症

•     广场恐怖症

•     社交恐怖症

•     治疗

•     ①情景疗法:比如学生有社交恐怖症,面试老师让学生到公交车上讲课,创设情境练习。

•     ②认知疗法: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危险性,不要害怕。疗法不需要记忆,知道什么是恐怖症即可。

焦虑症

•     考试焦虑

•     治疗

•     肌肉放松(深呼吸)

强迫症网络成瘾

•     治疗方法

•     ①强化干预法(不去表扬)

•     ②厌恶干预法(上网惩罚)

•     ③转移注意力法(当班干部)

•     ④替代代替(延迟上网)

•     ⑤团体辅导法(一起辅导)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

内涵与目标

•     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

•     基本目标:学会调适

•     高级目标:寻求发展

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强化法惩罚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改善学生认知)

压力和挫折

挫折的概念:阻碍的情境和相应的情感态度

挫折的应对

升华退行宣泄文饰补偿幽默认同投射

第七章中学德育(6-34 分)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1.品德概述

品德实质(道德行动)品德的心理结构

•     基础和核心:道德认识

•     内部动力、催化剂:道德情感

•     精神力量:道德意志

•     标志或者关键:道德行为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     依从

•     认同

•     内化

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条件

•     1.家庭教养方式

•     2.社会风气

•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     1.认知失调

•     2.态度定势

•     3.道德认知

3.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说好约架(价)罚演猪(组))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6、角色扮演7、小组道德讨论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故事:皮偶故事法阶段

•     前道德阶段

•     权威阶段

•     可逆性阶段

•     公正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     前习俗

•     习俗水平

•     后习俗

德育工作

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

德育的基本内容(思政道法)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素质民主法治

中学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主体)德育影响:①德育内容。②德育方法

3.德育过程的矛盾: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存在的道德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多端性】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中学德育的原则(向导至尊,正因机制体)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

•     疏导性原则贯彻要求

•     疏导性原则

•     ②因势利导

•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     贯彻要求

•     ①尊重学生的态度。

•     ②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     ③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方法

•     说服教育法

•     榜样示范法

•     情感陶冶法

•     实际锻炼法

•     品德评价法

•     道德修养法

途径(一教二班三活)

•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     2.社会实践活动

•     3.课外、校外活动

•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第八章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2-30 分)

班级与班集体

1.群体概述:实现某种共同目标

群体概念:实现某种共同目标群众心理功能

•     归属功能

•     认同功能

•     支持功能

•     塑造功能

群体分类

•     正式群体

•     非正式群体

2.班级概述

班级的概念: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的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级的地位:班级的地位

3.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     组建阶段

•     核心形成阶段

•     发展阶段

•     成熟阶段

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

•     明确的奋斗目标

•     坚强的领导核心

•     严格的规章制度

•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     确定发展目标

•     建立班集体核心

•     建立正常秩序

•     组织教育活动

•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级管理

课堂管理的概述

课堂管理的功能

•     维持功能

•     发展功能

•     促进功能

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     教师的领导风格

•     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管理

积极消极对抗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的类型

•     教师促成的纪律

•     集体促成的纪律

•     任务促成的纪律

•     自我促成的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     做好课堂监控

•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干预和矫正

预防

•     教学富有吸引力

•     进行参与式的教学

•     维持团体注意

•     明察秋毫

•     .一心多用

干预

•     非言语线索

•     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

•     表扬其他学生

•     言语提醒

•     使用幽默

矫正

•     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物

•     选择强化物并确定强化标准

•     减少强化的频率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概述:领导者,贯彻者,沟通者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了解研究学生

•     1.地位:前提和基础

•     2.方法:基本方法—观察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     学校内部

•     学校与家庭

•     学校与社会

操行评定

•     操行评定

•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评价

•     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对待后进生(恒心才发光)

•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     ③善于发掘“闪光点”

•     ④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     ⑤持之以恒

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概念

2.印象形成效应

刻板印象晕轮效应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     投射效应

教师心理

1.教师概述

教师的含义:专业人员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师的领导方式

•     放任自流型

•     民主型

•     专制型

2.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

•     知识结构

•     本体性-学科知识

•     条件性-教育理论

•     实践性-经验

•     文化性-广博

•     教学能力

•     认知-分析与判断

•     设计-计划与安排

•     操作-教学过程中

•     监控-反思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学显著影响)

•     1.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     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     3.教学效能感(一般、个人)

教师的行为特征(教师期待效应)

•     老师期望学生发展好,学生就发展好了

3.教师的成长心理

教师成长的历程

•     关注生存

•     关注情境

•     关注学生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看别人)

•     2.开展微格教学(看自己)

•     3.进行专门训练(多训练)

•     4.反思教学经验(多反思)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     社会因素

•     组织因素

•     个人因素

4.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一章简答题梳理1.请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 P10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P18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二级) P20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级) P255.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级) P28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一级) P29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级) P378.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二级) P409.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一级) P4110.体育对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一级)P4211.实现体育教育的途径(二级)P42

参考阅读

评论可见,请评论后查看内容,谢谢!!!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